首页 > 文旅快讯 > 正文

广州增城:打造以全域旅游推动城乡融合的地方样板

2021-04-18 15:11:44 新空云 吴志才

增城区通过融合大区域战略、大市场力量、大民生需要,探索出一条“城旅统筹、市场驱动、主客共享”的全域旅游发展路径。

白水仙瀑 单进兴/摄

\

广州市增城区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域,自然禀赋和历史文化内涵丰厚,拥有别具特色的荔乡风情和岭南水乡特色。20年来,增城区始终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勇气和魄力,先后探索出“公园化战略”“生态绿道”“万家旅舍”等彰显全域旅游理念的创新举措,走出一条“城旅统筹,市场驱动,主客共享”的全域旅游发展路径。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增城始终坚守民生的底色,把“民生工程”变成群众的“幸福事业”。展望“十四五”,增城将立足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双区”建设,构建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打造以全域旅游推动城乡融合的地方样板。

增城区没有闻名遐迩的名山大川,却有着珠三角“黄金走廊”和“翡翠绿洲”的美誉。自2000年开始,增城区立足于全区域打造生态旅游示范区,将区内分散的旅游资源进行整理、包装、提升,将原本城乡产业聚集之地打造成为全域化发展的旅游之城。细究增城旅游发展的奥秘,“三大融合”是其取胜之道。增城区通过融合大区域战略、大市场力量、大民生需要,探索出一条“城旅统筹、市场驱动、主客共享”的全域旅游发展路径。

全域旅游与区域战略格局相融合

增城区自2000年以来,先后经历全区域公园化战略到主体功能区规划,从“千园计划”到全区旅游化,逐步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全域旅游与城乡融合之路。

早在2002年前后,增城区便开始探索建设“三大主体功能区”,根据各区域资源禀赋条件将北部作为生态功能区,打造都市农业与生态旅游圈,优化开发中部都市生活区,重点建设南部成为先进制造业工业园区。这一举措既为增城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和三次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奠定了基础,又为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实现空间均衡找到了新路径。2006年,增城区提出“公园化战略”——将“果园、家园、田园、校园、工业园”变公园,2014年又升级到“千园计划”,这一系列战略促使城市生活、生产、生态边界进一步融合,成为增城全域式发展理念生动、具体的诠释。

在实践摸索中,增城区全域旅游发展始终注重顶层规划的引领作用,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使得增城区旅游理念与战略得以稳定和延续。“三大主体功能区”规划基于统筹协调的科学发展理念,为旅游发展保持了良好的生态基底,实现了旅游发展与区域发展的同频共振,特色定位、业态选择、产品设计与地区资源禀赋、功能区划互相呼应的整体格局,进一步释放了旅游业对区域协调发展的促进和带动作用。

全域旅游与市场驱动发展相融合

增城区全域旅游发展始终秉持着市场驱动的理念,以大资本为“瓜”,承载增城区旅游发展的高度;以中小微企业为“果”,承载增城区旅游发展的温度;以跨界融合产业为“藤”,承载增城区旅游发展的广度。形成“瓜果双香,长藤串瓜”的格局,展现出“大资本,小情怀,广融合”的增城魅力。

头部企业为“瓜”,提升品牌的高度。增城区通过引进品牌效应显著的头部企业,以大品牌、大项目撬动当地优质生态资源,形成增城北部文旅产业集聚区,如积极引进华侨城集团投资100亿元建设白水寨创意山水文旅小镇项目,将广州东北部生态屏障打造成为增城区旅游投资与发展的高地,推动增城区文化和旅游的高质量发展。

民间资本为“果”,彰显情怀的温度。作为曾经的城乡接合部,增城区拥有大量中小微型企业,这些企业活跃度高、灵活性强,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中坚力量。近年来,增城区成立规模50亿元的乡村振兴产业基金,以旅游投资为主要方向,通过旅游产投融合扶持经营个体参与到旅游业之中,促进乡村闲置的土地、房屋、人才等资源的活化,孵化了一批包括吾乡石屋、麦客好客、慕吉云溪山居等精品民宿以及从传统绿道驿站转型而来的旅游民宿综合体,以民间资本的“小情怀”彰显增城区旅游的温度。

跨界合作为“藤”,体现融合的广度。增城区中南部布局着大量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服务业,为开展文化和旅游跨界融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增城区坚持“产业无边界”的理念,推动文化和旅游与工业、农业、体育、康养等产业相融合,形成了以广州市第六资源热力电厂、天天洗衣世界文化博物馆等为代表的“工业+旅游”;以荔枝节、迟菜心节、农田观光体验等为代表的“农业+旅游”;以环增江画廊、环荔湖徒步等活动为代表的“体育+旅游”;以高滩温泉度假集群区为代表的“康养+旅游”;以1978电影小镇为代表的“文化+旅游”等旅游业态,实现了全产业、多领域的深度融合,丰富的文化和旅游业态如繁盛的“藤蔓”延伸至增城区全域,体现增城区旅游的广度。

全域旅游与人民美好生活相融合

增城区的旅游发展看似无意而为之,但始终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遥相呼应,始终彰显民生的底色,以当地百姓的需求为依归。

“万家旅舍”推动产业富民。早在2014年,增城区政府率先启动“万家旅舍”计划,发动村民、企业及社会团体等投资主体,利用现有的合法闲置住房,打造了颇具特色、不同主题、提供休闲游憩的休闲度假住宿的品牌产品。2016年,建立了“万家旅舍”电商平台,进一步扩大宣传销售渠道,打造“万家旅舍”的增城区民宿公共品牌,为增城区民宿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增城区拥有民宿近200家,“民房变民宿”成为强村富民、推进城乡融合的点睛之笔。

“三道一园”实现生态惠民。“中国绿道,增城创造”。自2008年起,增城区在全国率先建设绿道,其后进一步拓展发展以水为纽带、以江河湖库及河口岸边带为载体的碧道。通过碧道与绿道和南粤古驿道“三道融合”,结合“千园计划”,在空间上贯通增城北中南“三大主体功能区”,串联沿线街区和乡村居民点、景区(点),带动沿线历史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和公共文化休闲设施建设,连接产业富民和生态惠民两大城乡需求,是增城区的生态廊道,更是产业廊道和文化廊道。

公共服务助力文化育民。增城区积极将文化和旅游元素融入市民的生活场景,如大埔围村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与旅游景观、红色记忆馆、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相融合,打造开放式的“人文博物馆”;将“粤书吧”植入1978电影小镇、邓村吾乡石屋民宿等,打造主客共享的阅读空间。通过公共服务将文化和旅游融合,不断拓宽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新空间,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参与文化和旅游活动,使文化和旅游发展成果惠及本地居民。

版权声明:原创内容版权归新旅界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摘录或转载的第三方内容,仅为分享和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新旅界的立场,也无法保证其真实性,转载信息版权属原媒体及作者。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更多 一周热门 更多 品牌栏目
更多 文旅高层说
更多 文旅大咖说
更多 评论员专栏
  • 吴志才

    华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系教授,博导,华南理工大学广东旅游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乡村振...

  • 赵晋良

    新旅界特约评论员,暨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毕业,从事主题公园研究及相关工作12载,现就职于中国旅...

  • 余良兵

    现任永行资本董事总经理,负责消费升级各细分行业的投资。此前曾长期服务于中青旅,曾先后负责投...

  • 曾博伟

    博士,长期负责中国旅游发展战略制定、主持旅游政策研究和旅游体制机制改革工作,执笔起草众多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