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旅快讯 > 正文

新乡“十四五”文旅规划:新增1家5A级景区 培育1家文旅上市企业

2022-10-10 13:52:32 新乡市人民政府官网

到2025年,新乡市接待国内旅游者达到5000万人次以上,国内旅游收入达到400亿元以上,文旅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低于4.5%。

近日,河南新乡市人民政府发布“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的通知,主要内容如下:

一、发展目标

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运河和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郑新一体化、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国家、省重大战略部署,整合全市文化旅游资源,以全域发展为理念,以产业发展为核心,以素质提升为抓手,以乡村旅游为亮点,加快重大项目建设,推动全市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到“十四五”期末,新乡文旅产业深度融合,体制机制更加优越,空间布局更加合理,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品牌形象明显提升,努力把文旅文创培育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现代化新乡重要支点,将新乡建设成全国知名的太行山康养度假胜地、山地户外运动健身休闲目的地、中部地区入境游客重要旅游目的地,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十四五”期间,全市文旅产业增加值和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速达到15%以上,到2025年,全市接待国内旅游者达到5000万人次以上,国内旅游收入达到400亿元以上,文旅主要指标迈入全省第一方阵,文旅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低于4.5%。

——载体建设不断加强。到“十四五”期末,建成1个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新增5A级景区1家,培育形成1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3-4个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引导培育一批A级景区提档升级,努力培育1家文旅上市企业。培育形成1-2个中原旅游名县、4-6个中原旅游名镇、6-8个中原旅游名村,创建特色生态示范镇3-5个,休闲观光园区5-10家,乡村旅游特色村或河南省乡村旅游康养示范村10-15个。新创建星级饭店3-5家,打造省级精品民宿20家。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更加健全,四级服务网络体系运行快捷高效,公共文化产品丰富,数字文化服务实现全域覆盖。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完善构建新乡记忆体系,争取成功申报一批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新增备案3~6家博物馆,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取得新进展。力争推出2~3部在国内有影响、省内有地位的精品力作,塑造我市代表性文化艺术精品。

二、空间布局

全市文旅发展以“三带五区域多节点”空间布局为核心,结合全市文化旅游资源特点、空间分布特征,依托交通网络和城镇体系布局,坚持全域旅游发展和突出培育重点龙头产业相结合,逐步形成“带状分布、片区互补、串珠成线、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全域发展格局。

(一)建设南太行文化旅游带

依托南太行独特地质地貌和山水优势,充分发掘和整合南太行自然、历史和人文资源,实施差异化精品发展战略,以南太行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为基础,加快南太行徒步、攀岩、骑行、穿越、康养、山地探险、低空飞行等现代体育旅游产业产品发展。加快南太行路网建设,补齐太行山出行短板,加紧推进新晋高速、鹤辉高速、沿太行高速建设,在辉县市、卫辉市境内新建的3条高速10个服务区或上下站口投入使用,谋划郑新南轨道交通项目,加快景区内部旅游小环线、景区之间旅游中环线、市域旅游大环线建设,构建“山下看太行”交通体系;修建贯通南太行各景区、海拔1000米左右规划长度约320公里的游步道,打造全国闻名的崖上徒步穿越运动康体旅游带,丰富“半空看太行”观光体验;依托卫辉唐庄机场、宝泉以及各景区缆车项目等开发低空游览产品,探索“空中看太行”游览项目。突出发展百泉药交会、郭家寨中药健康养生生态园、龙溪温泉等文旅康养项目,推进南太行康养产业发展。持续办好万仙山国际攀岩节、中国·新乡体育产业博览会暨户外时尚运动嘉年华活动、宝泉龙舟大赛、凤泉区全国山地自行车邀请赛等体育赛事和节庆活动,加快推进宝泉崖上山地娱乐和飞行影院等娱乐体验项目,打造国际化户外运动探险旅游区。推进战国赵长城沿线文化遗产、生态、旅游的综合保护和利用,谋划推进赵长城文化白陉小镇、卫辉市太行山八路军抗战纪念馆、长城文化公园等项目,建设长城绿色生态廊道。

(二)建设黄河文化旅游带

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民族品格和时代价值,打造具有鲜明黄河文化标识的文旅项目。谋划170公里沿黄大堤生态廊道建设,加快推进贯孟堤扩建工程,并以黄河堤防、穿滩道路和沿黄生态道路串联黄河文旅资源,推动黄河(新乡段)沿岸文旅产业聚集。复兴黄河箜篌文化,结合平原湖生态资源,建设箜篌文化复兴公园,打造国内最大的箜篌文化传承基地。依托陈桥驿宋代特色文化,改造、复建陈桥镇相关景观,传承豫剧祥符调戏曲特色文化,打造宋源文化展示区;依托曹岗险工、黄河最后一道弯水利特色文化,谋划建设一批黄河最佳观赏点、网红打卡地以及地上悬河标志物,推出“黄河龙腰”品牌;依托陈桥湿地、青龙湖等自然生态资源,积极探索民宿发展路径,打造乡村旅游示范区、生态休闲观光体验区。依托原武镇玲珑塔、城隍庙、原武八景、践土会盟遗址等历史文物资源,融创文旅城雪世界、冰乐园、水世界、酒店群、会议中心、休闲步行街等文体商业资源,打造集文化体验、品质度假等于一体的“黄河古城”;完善王府井奥莱·平原小镇休闲、娱乐、居住等配套设施,打造大都市区时尚购物新地标;积极融入黄河文化旅游带和郑汴洛国际文化旅游核心区,在平原示范区建设国家级黄河体育公园项目,推动现代冰雪运动、水上运动、自由搏击、电子竞技等运动的发展,积极承办国内各类体育赛事,探索发展低空航空、马戏马术等活动,打造以国际化现代时尚运动体验为主的一体化文化旅游体验区。依托原阳县生态廊道、万亩槐林等生态资源,推动黄河民宿、房车营地建设,打造集休闲、康养、农耕文化于一体的森林度假区。依托长垣天然文岩渠、利用国家黄河水利风景区、黄河湾森林公园及沿黄五乡镇打造黄河文化公园;积极推动长垣君子文化产业园、学堂岗圣庙等君子文化品牌建设;整合水系、湿地等生态资源,推出“水润珍珠链”生态品牌;大力推进“豫菜振兴”,支持长垣把中国厨师之乡打造成为全国美食之乡;谋划打造长垣美食街区,擦亮“中华美食名城”招牌。

(三)建设大运河文化旅游带

深入挖掘千年运河积淀的深厚文化资源,实施一批精品文旅展示项目。加强大运河非遗展示创新及保护利用设施建设,推动河湖以及生态湿地水系连通、历史文化和乡愁记忆情境重现,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推出大运河题材优秀作品,构筑大运河实体景点与地域文化共生共荣的集中展示空间,将新乡大运河建设为璀璨的文化带、绿色的生态带、缤纷的旅游带。以辉县市百泉湖、百泉河为核心,依托百泉山水园林古建筑、百泉药都品牌等,强化百泉河及百泉湖水工遗存保护、百泉书院展示,复兴百泉药交会,打造百泉特色文化风情体验区。以李大召文化遗址公园为核心,推动美好生活文创产业园项目,打造大运河文化休闲片区。以获嘉县武王庙(同盟山)为主线,以获嘉县七十二冢为面,深度挖掘同盟文化资源,打造商周文化圈。以卫河市区河段为主线,以北关街、平原省委旧址、卫河公园、牧野湖、凤泉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等为重要节点,融合沿线历史文化、文物遗存、现代工业、民俗传统等主题,建设凤泉湖滨水景观廊道、凤凰山彩页景观廊道、沿水自行车道、滨河休闲健身绿道、主题景观小品等,构建连续贯通的绿色生态休闲景观长廊,打造新乡城市会客厅。以卫辉古城为核心,依托望京楼、比干庙、姜太公故里、潞王陵等,恢复贡院街、盐店街等历史街区风貌,挖掘展示殷商文化、明清文化、街区民宿风情工业遗址等,建设文化旅游综合体,打造中原休闲体验游知名古城。

(四)区域带动、互补连线的多节点多业态点状空间布局

依托各县(市、区)资源禀赋和文旅现状,打造以百泉区域、陈桥区域、原武区域、唐庄区域、同盟山区域等为代表的文旅资源富集地,以延津森林城为代表的生态休闲目的地,以宝泉崖上人家、黄水军事体验园、平原示范区黄河民宿等为代表的民宿集聚群,以原阳九豫全、长垣医学博物馆等为代表的工业旅游示范点,以辉县冀屯等为代表的乡村休憩游建设,构建辐射多城镇、连接多节点、融合多业态的发展格局。

三、重点任务

(一)拓展文旅融合深度

紧扣新时代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主题,厚植新乡优秀传统文化优势,坚持创新驱动,依托旅游的产业化、市场化手段丰富文化产品的供给类型和供给方式,推动文化旅游双向整合、跨界融合,努力在文旅文创融合领域出圈出彩。

1.文旅产业体系融合。加快旅游与农业、林业、水利、康养、体育、教育、工业、科技等产业融合发展,壮大文旅产业体系。一是乡村游。依托各地自然生态、文化遗存、康养资源、农业优势、美食传统、民俗演艺等,广泛开展旅游节庆推广活动,发展乡村旅游特色产品。支持“老家河南 黄河有礼”中原名优特产直销馆建设,将其打造成全省乡村振兴的新亮点。二是研学游。联合河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深入开展新乡太行山文化与旅游研究。引进专业研学机构,打造一批主题鲜明的省级研学旅行营地,研发一批研学旅行精品课程,推出一批串联山水景区和历史文化遗产的研学旅游精品线路。三是红色游。充分挖掘新乡先进群体红色资源,打造在全国有影响的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经典景区和研学基地。合理设置研学课程,建设研学教育基地,创作红色教育文艺作品,推进实景演出,走特色化、精细化、品牌化之路,增强沉浸式体验,打造新乡红色研学亮点。四是工业游。支持原阳九豫全食品公司、长垣医学博物馆创建国家4A级景区,打造河南省工业旅游示范点。

2.文旅文创产品融合。引导文创企业与旅游企业融合发展,支持发展工艺品、文化旅游、特色节庆、特色展览等特色文创产品。一是扶持特色文创企业。支持久鼎箜篌、善也堂根雕、文宝斋苏绣、李金梅毛笔、面塑等文旅企业与驻新高校合作,增加文化创意,创新产品设计,提升产品吸引力、市场知名度和企业品牌实力。二是打造新乡文旅IP。聚焦牧野文化、比干文化、宋源文化、太行文化等举办IP形象创意设计大赛,活化牧野大战和官渡之战等古战场、香泉寺等石窟寺和面塑等手作、新乡先进群体红色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强化文创伴手礼、特色手工艺品等产品设计,并以动漫、影视、灯光秀、实景游艺、舞台表演等形式,做好现代化阐释和表达,研发打造一批独具地方文化特色的文化符号、文创产品,形成文化IP矩阵,强化IP推广和赋能,将新乡打造为创意之城。三是创新沉浸式体验消费。发展沉浸式、参与型、互动型、体验型文旅消费,开发演艺旅游、夜间旅游等新兴业态,切实激发各地活力,刺激拉动消费。支持南太行、宝泉等完善文旅文创消费业态、场景、体验等全产业链条。依托同盟古镇、万仙山郭亮村等,建设集文创商店、小剧场、文化娱乐场所等多业态的消费集聚地。通过开展文化旅游消费示范特色街区创建评定,引导各县(市、区)改造提升重点夜间消费场所,发展夜间文旅消费项目。四是丰富城市休闲新供给。依托卫河沿线富集的文化遗产、工艺美术、老旧工业厂房、传统街区等城市文化旅游休闲资源,培育发展影视动漫文创园、工艺美术创客室、非遗文化体验馆、文化创意博览园、主题娱乐园区、城市文化旅游综合体等新业态。

3.文旅公服渗透融合。加快全市文旅服务设施融合建设,重点关注旅游服务设施文化性共享性改造,文化服务设施旅游体验性升级。谋划将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嵌入旅游景区、线路、住地、交通服务区域等,以公共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为契机,试点在景区(乡村旅游特色村)游客服务中心或景区所在乡镇建设一批景区文化馆、景区书屋。探索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和乡村旅游服务中心融合,公共图书馆开展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博物馆、非遗传习场所与研学旅行相融合,串联标志性文化设施,打造旅游线路等。

4.文旅品牌塑造融合。创新文旅融合营销和品牌塑造体系,建立文旅融合多方位全面的整合营销系统,实施全市争创国家级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辉县市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和特色康养旅游示范区等,开发具有品牌效应和区域特色的大文旅品牌。继续发挥文化品牌效应,组织开展群众参与性强的文化旅游活动。

(二)提升公共服务效能

统筹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管理,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实现文化和旅游服务普惠于民。

1.提升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基础设施补短板、公共服务扩容提升等行动。推进市图书馆、文化馆新馆建设。指导红旗区、牧野区和卫滨区的两馆、封丘县四馆一剧院、卫辉市五馆三中心、获嘉县图书馆和原阳县文化馆等场馆的建设和提升,实现县级两馆全覆盖。持续推进公共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实现乡镇(街道)分馆的全覆盖,形成服务重心下移、优质资源统筹、公共服务优质的良好局面。推进城市书房建设,利用3年时间,在全市建设城市书房100座,城市书柜1000个,形成重点突出、布局合理、服务便捷的全民阅读服务网络,打造市民家门口的文化服务矩阵。

2.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全面推进市、县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建设,并与省“文化豫约”平台联网,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数字文化服务平台网络体系。建立和完善群众网上点单、政府买单、公共文化服务单位接单的双向数字服务机制,实现文化供给和群众需求的无缝对接。

3.加强艺术精品创作。坚持“二为”方针,创作生产一批纪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弘扬传承黄河文化、运河文化等艺术作品。持续加工提高《游子吟》《豫北女人》等精品剧目,提升创演能力。常态化推进“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广大艺术创作者走进景区,因地制宜,量身打造一批精品力作。吸引更多网络剧、电视剧在新乡拍摄、取景,形成新乡网红打卡地。加强新剧目的编排工作,力争每年推出1部新排剧目。

4.推进文化志愿服务。认真落实《文化志愿服务管理办法》,充分发挥公共文化单位志愿服务站的作用,不断充实文化志愿队伍。持续开展以“寻找村宝”为主题的文化志愿服务基层行活动,通过唱村歌、听村戏、绘村画等系列活动,营造浓厚的文化志愿服务氛围。积极推进乡村文化合作社建设,推动乡村文化艺术人才资源的整合和协作,壮大基层乡村文化人才队伍,提升群众自编自导自演自办群众文艺节目的能力,助推基层文化建设上档晋级。

5.推动旅游通达设施建设。围绕全域发展的大局,充分考虑“互联网+高铁时代”和“自驾车+风景绿道慢行时代”共同作用,完善支撑全域旅游发展的基础设施。一是构建全域旅游交通体系。加快推进新焦城际以及新晋高速、鹤辉高速、沿太行高速等建设,全面提升改造全域旅游外部通达性。结合旅游景区、田园综合体、乡村旅游点、特色小镇的规划布局,推进干线公路与A级景区、乡村旅游点“最后一公里”通达工程。加强景区内部道路建设,形成景区内部旅游小环线、景区之间旅游中环线、市域旅游大环线的“快旅慢游”旅游交通一体化格局。二是实施文旅交融,推进“交通+旅游+驿站”旅游风景道建设,加快游客服务中心、旅游驿站、露营地、补给站、旅游标识等体系化建设,在高速公路地标设置上使用新乡文旅品牌,把高速“交通线”打造成文旅“宣传线”。在高速服务区建设中融入文旅元素,将高速“服务区”打造成游客“集散区”。三是把厕所革命从城市扩展到广大农村,从景区扩展到旅游通道沿线、交通集散点、乡村旅游点、旅游餐馆、旅游娱乐场所、休闲步行区等。四是推出新乡旅游年卡。以市场化运作方式,推出惠及全市群众的旅游年卡,促进文化旅游相关行业消费收入,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协调发展。

(三)推动产业提质增效

1.加快灾后重建,助推企业复工复产复苏。坚持“恢复重建与高质量发展相结合”“短期措施与长效机制相结合”的原则,强化重点项目支撑,大力实施景区基础设施提升工程、乡村旅游提质工程、旅游市场提振工程。加强与上级业务对口部门的汇报沟通,积极争取中央、省更多政策支持,加强对A级景区、特色旅游村、乡村旅游重点村、旅游民宿等市场主体的指导帮扶,力争早日全面复工复产复苏。

2.搭建各类服务平台,推进文旅企业提质增效。一是搭建激励平台,开展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文化产业特色乡村创建工作,培育龙头企业,做强做优做大骨干文化企业;二是搭建展示平台,组织文旅企业参加各类文化产业博览会、交易会,推动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走出去”;三是搭建融资平台,依托智慧金融服务平台,开展线上线下对接,鼓励金融机构为文旅企业提供各类金融产品和服务。

3.发挥项目带动作用,促进文旅产业提升实力。聚焦现有文旅项目基础设施建设、文旅资源整合开发、文旅功能完善提升谋划项目,鼓励各县(市、区)组织团队,围绕黄河、大运河、长城等国家战略高起点谋划重大产业项目,推进项目储备、备案、建设等工作。集中力量抓好一批投资大、规模大、关联度高的具有重大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的文旅项目,带动全市文旅产业快速发展,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加快推动新乡南太行文旅康养产业带改质提升和乡村振兴项目落地实施,重点推进太行水寨生态旅游、南太行夜游、宝泉·白陉水镇及崖上太行生态旅游观光带、平原示范区融创文旅新城项目,经开区箜篌文化复兴公园项目、陈桥古镇、烹饪小镇等重大项目建设。推进文旅招商,积极对接世纪文旅、驴妈妈、八戒文旅等知名文旅企业,深化文旅项目策划和精品打造,加快强链、补链、延链,推动新乡文化旅游业全链条发展。

4.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推动文旅产业提档扩容。以品牌打造和业态创新为重点,深入挖掘各县(市、区)资源禀赋,在“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全要素各环节,全方位谋划新业态、开发新场景、探索新模式。培育一批景区精品企业,改革景区管理机制,突出抓好周边环境整治和景区精细化服务。顺应美丽乡村、休闲体验旅游和生态产业的发展趋势,促进依靠门票经济的传统景区向休闲度假转型升级,丰富山地运动、冰雪、老年、自驾、夜游等旅游产品开发,积极创建旅游品牌。支持宝泉丰富度假产品,争创国家5A级景区,支持南太行旅游公司做大做强,尽快实现A股上市。加快推进旅行社转型发展。引导旅行社准确把握旅游消费市场细分化和升级化趋势,关注旅居、研学、红色等新兴旅游消费市场,包装设计出更适合市场需求的单项或组合型旅游目的地产品和旅游线路产品,鼓励有实力的旅行社通过横向兼并和产业链纵向整合提升核心竞争力。促进星级饭店、经济型饭店和客栈等业态的协调发展。不断推进星级饭店提质转型增效,开展特色文化主题饭店的创建工作,创建一批特色文化主题饭店。鼓励发展旅游房车、汽车旅馆和健康养生饭店等旅游住宿新业态。加大旅游商品开发力度。依托黄河有礼·中原名优特产名品城,充分挖掘展示新乡本地特色旅游商品,拓宽“旅游团队+特产”、“景区+特产”等营销渠道,进一步推动南太行特产精品馆建设,扩大文旅消费,打造老家河南购物品牌。加大文创产品开发,打造黄河礼物。

(四)传承创新遗产保护

1.加强文物保护利用。一是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围绕黄河文化公园、大运河文化公园、长城文化公园建设,系统梳理黄河、长城及革命文物资源特点及价值,挖掘阐释文物资源价值,实施一批文物保护展示工程。推进百泉古建筑群、潞简王墓、卫辉古城、华新纱厂、李大召遗址、中共平原省委旧址、河朔图书馆旧址等文化遗产的保护维修和展示,提升文物保护维修水平。强化项目储备,推进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二是健全博物馆、纪念馆和文物开放单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大力支持县级国有博物馆建设,推进免费开放博物馆,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支持非国有博物馆发展。三是推进文物的活化利用。加强文物价值研究阐释和传播利用,让文物活起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支持平原博物院等文博单位与知名文创机构合作,推动馆藏文物创造性转化,开发文创产品,推出一批“牧野礼物”。推动文化文物资源与新技术新应用跨界融合,大力发展云展览、云体验、云宣教和沉浸式消费体验新场景,推出一批数字文旅文创示范项目。四是加强文物安全和行政执法。严厉打击盗窃、盗卖和走私文物等各类文物违法犯罪活动。提升考古能力,继续完善“先考古、后出让”工作机制,将“考古前置”改革推向深入。加强基本建设考古发掘管理工作,逐步形成完善的制度和管理体系。完善基本建设文物保护行政审批程序,加强基本建设文物保护行政监管力度,确保基本建设中地上、地下文物安全。

2.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持续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建设,力争推出一批文化价值突出、地域特色明显的优质非遗项目,提升非遗保护水平,培育创建文化生态区。深入挖掘整理黄河、运河流域的非遗资源,梳理“两河”流域的历史文脉,编纂《黄河文化(新乡段)资料册》《牧野古韵——非遗项目》等讲好“新乡故事”。系统梳理工艺美术资源,建立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和全市工美产业联盟,举办新乡文旅创意大赛。以面塑、泥塑、刺绣、烙画、毛猴、木版年画等为依托,围绕工艺流程解构,推动技术和文化再创造,形成创意研发、加工制造、销售流通、市场服务等为一体的产业链和生产体系。加大对传统工艺非遗传承人培养力度,树立新乡工匠标杆。组织开展封丘县祥符调、平原示范区原武盘鼓、师寨五柳集抬阁等影像记录和收集整理工作,编辑出版相关非遗书籍,传承历史文脉。大力推进特色美食、传统技艺、民间工艺等“非遗”产业化发展进程,鼓励张氏经络收放、获嘉罗汉拳、小杨庄木版年画等建设非遗传习所。积极支持箜篌文化产业传承基地建设,做大做优做亮新乡箜篌艺术这一特色。指导辉县百泉药交会展示馆等重点非遗保护设施建设,打造“两河”文化传承弘扬的名片。

3.挖掘展示文化内涵。对新乡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梳理普查,摸清底数、分类建档,建设文化资源库。重点围绕打造南太行文化旅游带、黄河文化旅游带、大运河文化旅游带,深入发掘、提炼新乡文化的精神价值。充分挖掘以商周文化、魏晋文化、宋源文化、明清文化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以太行文化、财神文化、长寿文化、相思文化、烹饪文化、君子文化等为代表的特色文化,以比干、姜子牙、邵雍、竹林七贤等名人隐士为代表的圣贤文化,以陈平、周勃、周亚夫、张苍、娄师德等官员宰相为代表的宰相文化,以史来贺、吴金印、张荣锁、刘志华等英雄模范为代表的先进群体文化,建设集中文化展示区3处以上,示范文化街区12条以上,讲好新乡故事,传承牧野文化,梳理命名部分道路名称,提升文化品位,打造文化之城。

(五)扎实助推乡村振兴

顺应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发挥文化旅游关键媒介推动的作用,以农业为基底,以文化为灵魂,整合发展新乡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等项目,构建文化旅游引导的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1.丰富乡村旅游产品供给。依托各地自然生态、文化遗存、康养资源、农业优势、美食传统、民俗演艺等,发展不同业态的乡村旅游特色产品。重点支持太行山和沿黄一批旅游资源基础好的乡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通过开发一批乡村旅游美食,建设一批田园游乐场,打造一批视觉网红打卡地,升级一批外土内洋特色民宿,包装一批乡村旅游特产,建成一批“好吃好玩好看好住好买”的五好乡村旅游目的地,着力构建太行山乡村风情体验区、黄河农林生态休闲区和环城一小时近郊乡村休闲区的“两区一环”发展格局。

2.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以农村五项重点改革、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为依托,打造一批近郊乡村游憩地、农耕文化体验地、景区周边游客承接地,推出唐庄万亩桃园、原阳“一亩三分地”、封丘沿黄万亩油菜花海、封丘青堆树莓园、长垣卫华农场、宏力采摘园等一批充满乡土气息的特色旅游产品,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到2025年,培育创建10~15个乡村旅游特色村或河南省乡村旅游康养示范村,鼓励有条件的乡村旅游点创建A级景区,建设精品乡村田园综合体。

3.突出高端民宿建设。把民宿建设作为乡村旅游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引进国内外知名民宿品牌和投资商,提升创意设计和管理运营水平,着力建设特色精品民宿。在辉县市、卫辉市和平原示范区高起点打造“太行民宿”和“黄河民宿”品牌,各县(市、区)每年改造提升农家乐或新建民宿20家以上,到2025年全市要新建20家省级以上精品民宿,高标准建设乡村旅游目的地。

4.丰富乡村文化内容。加强乡村本土的民俗文化、文化遗产及旧民宅等的发掘保护,开发当地的人文和生态特色,通过农旅、文旅结合,拓展当地产业品牌文化的外延,注入更多的文化内涵。充分发挥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功能,鼓励农村群众以传统文化、当地风俗、美丽乡村为主题举办农民书画展、文艺汇演等,为乡村文化展示提供平台,形成一批网红打卡地。

(六)大力发展红色旅游

充分挖掘新乡先进群体红色资源,坚持红色人文景观和绿色自然景观相结合,创新红色旅游业态和开发模式,打造全国有影响的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经典景区和研学基地。

1.打造先进群体精神高地。充分挖掘利用新乡英模群体的时代价值和影响力,做好统筹规划与发展,抱团发力,加大项目建设,扩大宣传力度,将先进群体英模文化建设成新乡独一无二的城市名片。同时梳理依托新乡抗战文化历史遗迹、人民群众艰苦创业精神足迹等,丰富红色旅游产品。

2.创新红色旅游发展路径。把先进群体精神与南太行绿色旅游资源、乡村旅游资源有机结合起来,设计出红、绿、土有机结合的旅游线路,拓展不同类型产品的线路体验,不断提升红色旅游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增强南太行休闲观光体验和乡村旅游的文化性和精神引领性,形成互促共进、共同发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让红色旅游“软实力”推动“硬发展”。

3.创建英模研学旅游品牌。引进研学专业机构,创作红色教育文艺作品,以实物、实景、实例、实事为载体,延伸党性教育课堂,拓宽党性教育视野,增强党性教育深度。在展示手段上体现先进科技性,由室内静态被动接受向室外动态体验拓展,在红色精神传承上体现政治性,由参观型向培训型拓展。利用新乡市委党校、新乡先进群体精神教育基地等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刘庄、唐庄、京华、回龙、裴寨、冀屯等红色教育基地。

(七)着力打造品牌形象

1.确立清晰品牌定位。围绕“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形象的塑造,强化新乡市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和整体旅游形象推广,培育塑造定位清晰、特色鲜明的城市形象。征集制定新乡文旅宣传口号和文旅IP形象,着力打造主题突出、传播广泛、社会认可度高的新乡文旅主题形象口号。以南太行、黄河、大运河、牧野文化、太行山精神为资源支撑,重点培育“山”“河”“古”“红”四大文化旅游产品等子品牌,提升区域内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

2.创新市场营销方式。注重研究市场需求,注重新兴媒体和大数据的综合运用,实现不同群体精准化、个性化推送,进一步增强我市文化旅游的吸引力。积极与今日头条、小红书等互联网平台对接,创新开展新媒体合作,开发云上游、云上民宿、云上博物馆、云上农家等线上宣传。指导南太行、宝泉等重点景区参加全球文旅创作者大会、小红书种草老家河南等全省文旅营销活动。借助郑州大都市区旅游协同发展联盟等平台,深化文旅区域合作,实现信息互通、客源互动。与山西等相邻省份开展省际协作,打造太行山挂壁公路等精品线路。

3.丰富节庆营销内容。结合国家战略、节日节点等策划举办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的规模型品牌化节庆主题活动,深入挖掘展示新乡特色,提炼四季游览特点,设计制作新乡市四季游览地图,形成节庆活动品牌。如借助封丘县油菜花生态旅游节、宝泉郁金香踏青赏花节,整合同期市域内油菜花、桃花等景区景点打造新乡春季赏花生态休闲线路。借助万仙山国家攀岩公园持续打造国际性攀岩赛事等。通过系列商贸活动、文化节庆、体育赛事、乡风民俗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提升新乡旅游整体吸引力。

(八)推动行业智慧建设

持续实施“数字中国”战略,推进元宇宙的具体文旅应用,开发数字化体验产品,发展沉浸式互动体验、虚拟展示、智慧导览等新型旅游服务,推动智慧化文旅项目应用发展。

1.打造5G+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紧紧围绕“5G+智慧旅游”的核心与实质,建设全市智慧旅游调度中心,实现纵向与省、市、县旅游行政管理平台基础信息及行业应用信息的融会整合,横向实现与交通、卫健、生态环境、气象等各涉旅部门的数据共享。打造智慧旅游服务及行业监管平台,开发游客流量监测系统、旅游安全监管系统、导游服务系统、气象预警信息显示系统等。通过智慧平台建设,实现能够对文旅企业运营数据及网络舆情的在线搜集监测,提升与我市全域旅游发展相适应的远程调度及客源大数据分析能力,推进全市文化旅游行业服务和运行监管向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标准化迈进。

2.丰富数字化产品服务。通过开发基于H5平台的移动终端旅游平台,实现基于智能手机设备的定位、导航、直播、点播等智慧化服务功能,为游客提供全程化、个性化、便利化的智能服务。利用智能服务创新体验,建设全息影像、5D光影、夜间博物馆、夜间旅游景区等丰富旅游产品内容,构建以数字化为核心的文旅产业生态,为游客创造全方位文旅体验。运用数字管理提质增效,主要文旅消费场所实现在线预订、网上支付,全市A级旅游景区智慧化旅游建设显著提升,A级以上景区全部实现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和实时信息推送,提升旅游品质,提高管理服务效能。到2025年,实现创建5钻级智慧景区1家,4钻级智慧景区3家。

(九)严格广播电视管理

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重要功能,基本实现我市广播电视从传统媒体为主向媒体融合发展转变、农村广播电视由工程建设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转变、内容生产由数量扩张为主向质量提高为主转变,安全播出保障能力全面加强,广播电视综合实力明显提升。

1.推动重大主题宣传出新出彩。指导全市各播出机构和影视制作机构紧紧围绕国家、省、市重大主题性活动,精心策划宣传主题,深入挖掘各行各业主题性活动中涌现出的亮点和典型,展示具有新乡特色的宣传亮点,统筹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打造全方位、多渠道的宣传阵地,增强主题宣传的影响力,进一步推动重大主题宣传出新出彩。重点做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郑新一体化建设”“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等重大主题宣传活动。

2.推进频率频道专业化和精品栏目建设。着力构建广播电视舆论引导体系,引导新闻立台,推进新闻宣传内容、形式、载体、手段和方法创新。实施广播电视频率频道专业化战略,培育一批导向正确、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专业化频率频道和节目栏目,增强广播电视的传播力、影响力和竞争力。指导新乡广播电视台继续打造《直播新乡》《行风热线》《面对面》等精品栏目,在加大节目调整、时长稳中有升的基础上,重点提高节目质量。

3.推进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持续推进农村有线广播电视网络数字化转换和双向化改造,构建城乡一体、通乡达村的高清双向化数字电视网络。持续推进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地面数字电视覆盖工程建设,进一步提高播出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动广播电视信号实现数字化、高清化制作播出。推进应急广播建设,构建“上下贯通、综合覆盖、平战结合、安全可靠”的应急广播体系。全面推进“智慧广电+公共服务”,广播电视实现由“户户通”向“人人通”、由“看电视”向“用电视”的新跨越。

4.推进广播电视安全传输保障监管体系建设。加强日常安全播出管理,强化安全运行管理机制,完善广播影视监测监管能力,构建市、县二级联动,集节目监管、技术监测、安全调度于一体的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监管体系。

(十)优化文旅市场环境

1.健全文旅市场监管体系。一是理顺综合执法体制。深入推进文化市场领域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科学整合综合行政执法职能,统筹组建综合行政执法队伍,统一执法服装,提升执法装备,强化综合行政执法保障,建立健全适应现代文旅发展需要的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体制。二是规范创新市场监管。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行市场监管职能,实现监管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完善执法监督机制。三是完善行业安全应急管理体系。持续推进行业安全生产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完善健全行业安全生产应急预案,规范本系统安全生产日常应急管理、监督管理和隐患排查等,提升风险防范化解、灾情检测预警、应急处置等能力。

2.强化文旅市场监管措施。一是建立健全远程网络监控平台,提升行业监管智慧化水平。通过5G网络建设,搭建全市文化经营场所网络监控平台,开展日常监管,执法查处,公益宣传等,逐步实现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由传统“人管”向“技术监管”转变。二是强化文旅市场整治。着力解决文化市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继续强化文旅部门和公安、市场监督、交通运输、卫生健康等多部门联动的综合监管机制。开展文化市场主体等系列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黑社”“黑导”“黑车”等现象,重点突出农村演出市场监管和演出票务系统、票务销售等方面监管。三是深化“放管服”改革,在日常监管中要加强引导规范,对文旅新业态秉持包容审慎监管原则,进一步简政放权,推进事中事后监管,推进落实对轻微违法行为的包容性执法,优化营商环境。

3.积极营造文明旅游氛围。鼓励文明旅游,倡导文明消费,积极推进4A级以上旅游景区建立旅游志愿者队伍。加强文明旅游知识普及,加强文明旅游宣传报道,传递文明旅游正能量。加强对旅游企业、旅游从业者、游客旅游行为的监督。积极推广“信易游”示范单位试点,认真落实国家《游客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做好出境文明旅游指导工作。

4.充分发挥行业组织作用。发挥新乡市文旅协会和导游行业协会交流、展示作用,推进文化企事业单位、文创企业、景区、星级饭店、旅行社等加强交流,活跃行业发展,规范行业自律,鼓励文旅协会积极开展新乡文化和旅游对外交流和推进活动,展示和推介新乡形象。

版权声明:原创内容版权归新旅界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摘录或转载的第三方内容,仅为分享和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新旅界的立场,也无法保证其真实性,转载信息版权属原媒体及作者。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更多 一周热门 更多 品牌栏目
更多 文旅高层说
更多 文旅大咖说
更多 评论员专栏
  • 吴志才

    华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系教授,博导,华南理工大学广东旅游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乡村振...

  • 赵晋良

    新旅界特约评论员,暨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毕业,从事主题公园研究及相关工作12载,现就职于中国旅...

  • 余良兵

    现任永行资本董事总经理,负责消费升级各细分行业的投资。此前曾长期服务于中青旅,曾先后负责投...

  • 曾博伟

    博士,长期负责中国旅游发展战略制定、主持旅游政策研究和旅游体制机制改革工作,执笔起草众多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