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目的地 > 正文

粤港澳大湾旅游区:中华旅游共同体的先试先行区

2019-05-04 14:34:48 新旅界 王兴斌

如果没有人的自由进出,谈不上一体化。

“中华旅游共同体”是我已经想了十几年的题目,也是我的一个旅游梦。今天我想讲一下大湾区旅游和中华旅游共同体的关系。

\

港珠澳大桥

在粤港澳联合发展上,旅游业是走在最前面的行业之一。2017年12月11日,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东莞和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旅游主管部门发起成立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旅游联合会。2018年4月20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旅游联合会第一次会议在广州召开。今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下面这些内容是广东的旅游界朋友提出来的,大湾区旅游从这几个方面进行融合:制定规划,编制大湾区旅游发展规划;用好政策,144小时过境免签即将落地;联合推广,共同包装大湾区整体形象;数据共享,共建大湾区旅游大数据平台;人才培养,强化旅游人才培养和输送;产品融合,共推大湾区“一程多站”精品线路。

我把上述这些方面的措施归纳为一个词:“大湾区旅游一体化”——如果实现了以上这几点,那就是大湾区旅游一体化。

核心是“人的自由进出”

大湾区的旅游发展,第一步要成为世界著名的海湾旅游目的地。大湾区有两个特点,一个特点是“一国两制”,这是全世界没有的,还有一个特点是中西文化百年交融,这里的文化和中原、北京的古代文化不一样,主要是近百年来形成的历史文化,无论是广州还是澳门、香港,所有的文化可以用“百年风云、中西融汇”来概括。这是从社会文化特征上来讲,大湾区最有竞争力的两个特点。

从旅游产品方面,大湾区可以主打四类旅游产品:首先是中西文化融汇的都市旅游,因为大湾区是一个都市群;第二是生态旅游,包括乡村旅游;第三是以百年历史风云为主题的文化旅游;第四是邮轮旅游,因为大湾区通达南海和太平洋。

\

澳门历史街区

这里有一组2018年的数字,广东、香港、澳门三地接待入境旅客近1亿4千万人次,其中外国旅游者2300万;三地出境旅客近1亿3千万人次,其中到外国去旅游的近1800万,这是一个庞大的市场群体,入境旅游、出境旅游群体。上面我用了“旅客人次”,因为粤、港、澳三地之间的出入境大多数是“旅行”,不是“旅游”

大湾区旅游一体化的核心应是“人的自由进出”。现在有香港的签证不能到大陆来,到大陆来还要再办一次。三地的旅游企业资质不能互相认可,三地的旅游企业不能跨境经营,三地从业者不能跨境就业,三地的导游资质不能互相承认。

粤港澳三地居民能不能无障碍地通行、凭身份证互访?内地和港澳居民能不能凭身份证互访?入境的游客能不能像欧洲“申根”一样,在一个地方办过外国游客签证了,四个地方都能走?当然,这是一个乌托邦的理想,短期是实现不了的,要有一个很长的磨合过程,但是你要说一体化,如果没有人的自由进出,谈不上一体化

这方面有一个参照物,就是欧盟。欧盟各国的资金、商品、人员、就业都可以自由流通。“申根”签证,在一个国家办了签证,其他欧盟国家都可以去。我们去欧盟国家旅游都有这个经历。欧洲共同体有一个统一的旅游政策,统一的旅游形象,统一的文化主题,就是“欧洲文化之路”,欧盟国家每年共同确定一个旅游主题。欧盟是国家间的区域旅游一体化,人家能这样做,我们终有一天也能这样做。

所以,大湾区旅游一体化首先应做到三地居民互通互行、凭身份证互访;其次,内地、港、澳居民互通互行、凭身份证互访。最后,入境外国游客“申根”式通行、落地签证,三地旅游企业跨境经营、从业者跨境就业。

应树立“中华旅游市场”概念

下面再讲讲未来大湾区的发展愿景。

这里我提出两个概念,一个是中华旅游市场,一个是中华旅游共同体。下面介绍2018年中华旅游市场的几组统计数据,这是我整理大陆、港、澳、台四方旅游主管部门的统计数据后得出的。

2018年,大陆(内地)入境旅客人数1.4亿人次,其中:外国人3054万人次(0.3亿人次),占22%;香港同胞7937万人次,澳门同胞2515万人次,台湾同胞614万人次,合计1.1亿人次,占78%。大陆(内地)出境旅客1.5亿人次,其中:去香港5103.8万人次, 去澳门2526.1万人次, 去台湾269.6万人次,合计7899.5万人次,占53%,去外国旅游的7072万人次,占47%。

\

香港入境游客6514.8万人次其中:内地旅客5103.8万人次, 澳门旅客280.5万人次,台湾旅客192.5万人次,合计5576.8万人次,占86%,外国旅客936万人次,占14%。香港出境旅客9100万人次,其中:赴内地7979.79万人次,赴澳门616.51万人次,赴台湾169.2万人次,合计8765.5万人次,占出境游客总数96.0%。赴外国游客369.4万人次,占香港出境游客总数4.0%。

澳门入境旅客3580.4万人次其中:“大中华”地区(内地2526.1万人次、香港632.8万人次、台湾106.1万人次)旅客3265万人次,占91.2%;国际旅客315.4万人次,占8.8%。澳门出境旅客2775.66万人次其中:前往“大中华”地区(内地2465万人次,前往香港100.2万人次,前往台湾58.9万人次)旅客合计2624.1万人次,占出境旅客总数的94.5%。出国旅游旅客151.5万人次,占出境旅游人次总数的5.5%。

台湾入境旅客1106.67万人次,其中:华侨游客(中国大陆269.56万人次,港澳165.37万人次),合计434.93万人次,占38%,外籍游客684.58万人次,占62%。台湾出境旅客1664.47万人次,其中:赴大陆417.2万人次,赴香港、澳门230.2万人次,合计647.4万人次,占39%,赴外国1016.6万人次,占61.1%。

从这几组数据中可以得出三个结论:第一,两岸四地互相成为第一旅游目的地和第一客源产出地;第二,中华旅游市场已经形成;第三,中华旅游共同体已经有一个雏形、一个基础。

再看看中华旅游市场在国际旅游市场上的地位:2018年两岸四地共接待了约5000万外国游客。这一年法国接待外国游客8690万人次,西班牙8080万人次,美国7590万人次,意大利5830万人次,墨西哥3930万人次。由中国四地组成的“中华旅游市场”接待约5000万外国游客,世界排位第五位。

2018年两岸四地合计出国旅游8610万人次。这个数字多于美国(约7300万人次)、德国(约6500万人次)和英国(约6500万人次)的出国旅游人数,居世界前列。

从国际旅游的角度讲,两岸四地已经成为世界前位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和国际旅游客源地。这里我想强调一下我的观点,我已经呼吁了十多年了,两岸四地居民之间的相互旅游是国内旅游,不是国际旅游;两岸四地居民之间相互旅游收支,不是国际收支,而是一个国家内部四个不同的关税区、货币区之间的旅游收支。旅游界应该树立“中华旅游市场”、“中华旅游经济”的观念,少用容易与国际旅游混淆的“入境旅游”、“出境旅游”的说法。因为在国际旅游界,出入境旅游与国际旅游是一个含义。

有一种说法,因为两岸四地属四种货币区、四个关税区,是四个“经济领土”,因此可以把港澳台游客与国际游客都归为“出入境游客”。但是我想强调的是,所谓“一国两制”,四个“经济领土”、四种货币区、四个关税区说的是“两制”,但是国家主权只有一个,就是“一国”,不能用“两制”取代“一国”。国家主权应该高于经济领土、货币区和关税区。

现在,越来越多的外国旅游企业、旅游集团、旅游组织,他们在管理大陆、香港、澳门、台湾业务的驻华机构,都叫大中华地区,他们已经把我们四个地方作为一个“大中华旅游区”了。所以“中华旅游”这个概念在国际旅游界已经出现并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只不过中国旅游界还没有强调这个概念。

大湾区是中华旅游先试先行区

中华旅游共同体有三个基本特征:一、资源互补、产品互补;二、客源互相流动、市场共享;三、一国两制下体制不同带来的机制差异。

一国两制是大湾区最大的亮点,也是最大的难点;是最大的优势,也是最大的挑战,怎么解决两制的差异,这是一个新课题。一个区域、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和货币区,区别于国内其他自贸区、自贸港。大湾区理应比国内其他自贸区、自贸港更“特”殊、更“自由”、更开放。

以旅游业而言,内地是政府主导、市场推动,现在正在搞的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活动,就是政府主导型的一个新样本。香港、澳门是反过来的,他们是“市场主导,政府推动”。《香港旅游发展局条例》确定,“香港实行‘市场主导、政府推动’的旅游发展方针,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始终秉承积极不干预政策,强调维持自由市场机制运作,只有在市场失效的情况下,不排除必要的合理政府干预,为最大限度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留出足够的空间”。

\

香港旅游发展局的前身是香港旅游协会。香港旅游发展局与内地的旅游局完全不同,20位成员由特区政府委任,代表旅游业内不同的界别,包括客运商、旅馆营运人、持牌旅行代理商、旅游经营商、零售商及餐厅营运人等。香港旅行社的审批、监管实际上由旅游业议会,也就是我们的旅行社协会负责。

内地与港澳不同的还有企业构成的差异。香港旅游企业以民营为主体,各类企业平等竞争。内地国有企业是老大、是“长子”,民营企业实际上是陪衬、是辅助。在关键性的经营领域,国企的优先地位就显现了,例如内地离境免税购物业实际上是国企垄断、实际上是一家国企垄断。它尝到了垄断经营的甜头,原先的旅行社业务现在不做了,专门做离境免税购物业务,是一个稳收“红利”的行业。内地民营企业实际存在这样那样看不见但摸得着的“玻璃门”、“天花板”。大湾区要率先拆掉这些形形色色的“玻璃门”、“天花板”。

\

内地与港澳台的制度不仅政治体制上,也在经济体制机制上,两者如何取长补短,如何嫁接,如何摩合,是大湾区的一个新课题。大湾区在两制并存、合作竞争、互补发展上取得了经验,就可以复制到大陆与港澳台的“大中华”中去,旅游业可以先行一步,然后推广到其他领域。在大湾区行得通、有效果的,再推广到全国去,这是创建大湾区的真正意义所在。大湾区也可以称作一国两制、两制并存、合作竞争、互补发展的试验区。

所以我希望大湾区能够成为中华旅游共同体的先试先行区,实行 “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和区域融通的政策”,“到2035年,大湾区内市场高水平互联互通基本实现,各类资源要素高效便捷流动”。这是中央《纲要》提的,但是这几个字要把它落实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香港、澳门是弹丸之地。香港陆地面积1104平方公里,一年接待6500万入境游客,澳门陆地面积30平方公里,一年接待3600万入境游客,旅游密度世界少有。如果进一步放开内地游客的自由行,港澳如何承受得了?这需要智慧,以及现在出现的智能技术。内地旅游景区可以用预约门票、电子门票来控制入园人数,香港、澳门怎么把握内地自由行游客的规模?制度上、手续上、技术上怎么解决?需要未雨绸缪、要有预案。至于对外国旅游者的免签和落地签证,这个问题就更复杂了。

我们要讨论推进大湾区旅游发展,而我从粤港澳旅游合作讲到中华旅游市场,讲到中华旅游共同体,就是想从旅游角度展望一下,怎样“以开放引领未来”。

作者简介:王兴斌,新旅界特约评论员,曾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研究所所长,国务院特殊贡献专家津贴获得者。

标签: 粤港澳大湾区
版权声明:原创内容版权归新旅界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摘录或转载的第三方内容,仅为分享和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新旅界的立场,也无法保证其真实性,转载信息版权属原媒体及作者。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更多 一周热门 更多 品牌栏目
更多 文旅高层说
更多 文旅大咖说
更多 评论员专栏
  • 吴志才

    华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系教授,博导,华南理工大学广东旅游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乡村振...

  • 赵晋良

    新旅界特约评论员,暨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毕业,从事主题公园研究及相关工作12载,现就职于中国旅...

  • 余良兵

    现任永行资本董事总经理,负责消费升级各细分行业的投资。此前曾长期服务于中青旅,曾先后负责投...

  • 曾博伟

    博士,长期负责中国旅游发展战略制定、主持旅游政策研究和旅游体制机制改革工作,执笔起草众多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