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目的地 > 正文

三星堆考古新发现之后,文博游真的被煨热了吗?

2021-03-29 11:46:14 新旅界 李楚薇

文博游会成为下一个增长点吗?

随着三星堆考古新发现火爆全网,三星堆博物馆也一改往日的枯燥严肃,成为大家趋之若鹜的旅游目的地。

携程数据显示,3月20日至21日周末两天,通过携程平台预订三星堆博物馆门票的游客数环比上周末(3月13日至3月14日)增长近12倍。值得一提的是,不少游客不惜打飞的前来一睹神秘的“古蜀文明”,从门票客源来看,约五成游客来自四川本省。与此同时,四川省内几个重要的博物馆也受到了极大关注,热度排名前三的博物馆有成都博物馆、金沙遗址博物馆、武侯祠博物馆等。

无独有偶,根据去哪儿发布的数据,截至3月22日,文化古迹类景区热度比2019年时增长3.8倍。在河南春晚的带动下,河南博物院、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和开封清明上河园搜索热度高居不下,与2019年同期相比,搜索热度增长4倍;截至3月22日,清明假期坐飞机去洛阳的旅客与2019年同期相比,增长超过两成。

面对这样的数据,旅游圈也瞬间热闹了起来。文博游会成为下一个增长点吗?能“火”多久?潜在客户是谁?市场有多大?旅游企业如何抓住机会?

为此,新旅界(LvjieMedia)采访了相关从业者。

市场真的被煨热了吗?

从海昏侯墓的发掘、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等,到《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等电视节目的热播,文博旅游也逐渐走进了大众的视线当中。

文物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人们保护文物、传承文化的强烈情感被激发。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启一场能探索整个地球、人类文明的前世今生的文博旅行,诚然是迷人、极具诱惑力的。河南博物院、三星堆博物馆的“出圈”也证明了市场的热度。

但是,撇除表面蠢蠢欲动的翻腾泡沫,文博旅游这泓深不见底的静水,真的已经被这些不可抗拒的能量彻底煨热了吗?这种“热度”又能够保持多久呢?

就这个问题,各界从业者们也做出了自己的判断。

在新亚文化人文学院创始人谭瑞岗看来,“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文博热不是一时兴起,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

一方面,在文旅融合、消费升级的背景下,人们的需求也进一步升级,在经历了多次传统的山水风光旅游之后,将慢慢走向下一个阶段;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经历了疫情之后,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民族自豪感尤然而生,在这种文化自信的驱使下,消费者们更加关注文化软实力方面的内容,文博旅游恰好满足人们对文化的求知若渴,带给游客更多的是内心充实的愉悦,逐渐走向大众的视野属于正常现象。

(图片来源: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官网)

“我认为这种热度并不会稍纵即逝。”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考古部副研究员付建在接受新旅界(LvjieMedia)采访时表示,“最初,我们并不知道地底下埋藏着什么,当考古发现以后,与名人、历史事件相结合逐步还原,得出结论以后,很多人都会对这类的事物产生兴趣,再加上考古是一个不断推陈出新的行业,三星堆的新发现之后,势必还会有更多新的发现不断涌现,大家的兴趣也将随之持续存在。”

“各地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做了很多的人造景观,其中也不乏一些地区拆了真文物,建一些仿古的建筑甚至假文物,这类东西看多了以后,总想要去看一看真迹,所以文博旅游未来会越来越受到大众的欢迎,这是大势所趋。”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高舜礼指出,“需要注意的是文博旅游属于较为专业的细分市场,可能在某一个时间段,像三星堆、海昏侯墓、张献忠沉银现场等重大发现可能会在短期内吸引公众的目光。但这样的发现毕竟珍稀,而其它一些品类不多、规格不高、美学价值相对较弱的出土文物,公众就不太关注了。文博旅游要发展成像风景观光旅游一样的大众市场还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

如何走向亲民化?

尽管文博旅游这阵风已然刮起,但目前行业存在的短板仍然十分明显。

(图片来源:电影盗墓笔记官微)

《盗墓笔记》、《鬼吹灯》等影视剧的热映,说明了观众对探险和考古的神往,但现实中,并没有帅气、正义的摸金校尉。现实中的考古工作者,给人以严谨、专业、科学的专家形象,其工作内容和日常人的生活隔得很远;大多数考古遗址并不具备山水风光的环境优势,甚至不乏“灰头土脸”的模样,让游客提不起兴趣;而博物馆里的文物,大都置于精美的展台之中,隔着玻璃似乎也瞧不出什么“稀奇”。

“文博旅游需要加强产品设计,不能仅仅局限在文物资源、考古资源的展示层面。”世纪明德教育研究院相关负责人指出,“我们在博物馆中隔着玻璃窗看见的那些文物,已经是考古成果的展示了。游客可以通关参观了解历史文化,但这种方式并不能融入考古这个行业本身。在文博与旅游结合的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关系问题,避免观众走马观花。同时也要创新参与形式,真正做到游有所学、行有所悟。另外,盗墓题材的小说与影视剧的火热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对考古遗址、博物馆热情暴增的一大重要原因,转变公众将考古与盗墓进行关联的固有认知也是文博旅游业亟需解决的问题。”

(图片来源: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官微)

付建告诉新旅界(LvjieMedia),实际上,只要把大众的猎奇心理在合理的范围内转化出来,都可以成为一种创新模式的探索。比如,模拟考古,只有让游客置身考古现场,甚至参与模拟考古活动,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

“亲临现场,观看大型的不可移动文物,或者实地观看文物出土的全过程,和在博物馆中隔着玻璃橱窗观看小件文物,看数字影像、全息投影的感觉绝对大不一样。”

据了解,考古式的旅游项在国内兴起,在博物馆专家的引领下,沿古人的路线,选择某个历史主题,把亲历古迹,或者进入到正在进行的考古发掘现场,这也成为一种打破博物馆围墙的新体验。

例如,“最早的中国”——发现中国文化考察活动在陕西、河南举行,这是一次典型的考古旅游。队员们在权威考古专家的指导下,接触到只有考古学家才能亲历的环境,零距离触摸历史文明。在为期5天的行程中,旅游者体验了铜矿调查、田野考古,并重走了古代重要的交通线路——虞坂古道。

(图片来源:宁夏水洞沟景区公众号)

宁夏水洞沟景区是中国最早发掘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被誉为“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虽然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是与其他国家5A级景区相比,它并不具备环境上的优势。

“我们只能在‘文化’层面狠下功夫。”水洞沟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罗燕告诉新旅界(LvjieMedia),“文博旅游的客群对文化内涵、知识内涵要求更高,所以我们为每一批游客都配备了免费的讲解员,每年都会邀请考古专家来给讲解员作专业培训。如果游客提出的问题,讲解员在现场回答不了,我们会把它记录下来并且留下游客的联系方式,在咨询过专家以后,再将答案反馈给游客。”

除此之外 ,水洞沟景区还开发了名为“疯狂原始人”的研学产品,除了邀请教授对考古知识进行讲解以外,还能体验钻木取火、打制石器等活动。

付建表示,“不同旅游者的知识水平有差异,大众要求获得全方位的体验,包括视觉的、舞台化展示。在一些考古旅游开发中,虚拟展示系统被引用,传统的社会生活,例如婚丧嫁娶、祭祀占卜等民俗场景被引入景区,通过这些手段、大众旅游者满足了感官刺激,又取得了参与的乐趣,对文化推广也是一种极佳的方式。”

疯狂原始人活动(图片来源:宁夏水洞沟景区公众号)

写在最后:

近年来,我国文博事业处于井喷式发展,群众对待具有文化属性的旅游热情很高。但旅游产业本身离不开盈利、娱乐追求,这和文博事业对历史文化的坚守、非盈利性、严肃性产生了一定的矛盾。

文博旅游的核心词是“文博”,还是“旅游”?尚无确切的定论,但如果为了走向大众话、市场化,而演变成为仅能满足人们的求乐的一种“消费”,是对文物资源的浪费和文化的不尊重。

因此,发展文博旅游的关键还是应该以文化为本,以人为核心,了解不同层次旅游者的现实需要,加强对管理者的监督,保证经营开发的文化性、层次性和阶段性,方能实现文博+旅游的利益最大化。

 

 

 

版权声明:原创内容版权归新旅界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摘录或转载的第三方内容,仅为分享和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新旅界的立场,也无法保证其真实性,转载信息版权属原媒体及作者。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更多 一周热门 更多 品牌栏目
更多 文旅高层说
更多 文旅大咖说
更多 评论员专栏
  • 吴志才

    华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系教授,博导,华南理工大学广东旅游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乡村振...

  • 赵晋良

    新旅界特约评论员,暨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毕业,从事主题公园研究及相关工作12载,现就职于中国旅...

  • 余良兵

    现任永行资本董事总经理,负责消费升级各细分行业的投资。此前曾长期服务于中青旅,曾先后负责投...

  • 曾博伟

    博士,长期负责中国旅游发展战略制定、主持旅游政策研究和旅游体制机制改革工作,执笔起草众多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