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销 > 正文

旅游管理专业风评被害 是学生偏激还是专业天坑?

2021-08-19 10:28:38 新旅界 姚竹君

或许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们,可以对这个行业和专业多一些信心。

近日,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在微博上表示:“看了小红书关于旅游管理专业的热榜风评,心情愈发地沉重起来……”

\

是什么让他感到“沉重”?

无论是戴斌提及的小红书,还是知乎、微博,人们对旅游管理专业是几乎一边倒的“差评”。 课程太散没有针对性、理论和知识内容落后于行业实际、没有专项职业技能、文旅企业非一线的专业岗位倾向招聘其他专业、进入一线岗位后工作忙工资低…… 前辈们的种种抱怨,最后汇聚为“血泪警示”:不要学旅游管理! 不要学旅游管理! 不要学旅游管理!

\

但旅游管理专业,真的如此“天坑”吗?

新旅界(LvjieMedia)找到几位旅游管理专业出身,且的确在行业内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的文旅人聊了聊。在他们看来,旅游管理这个专业给自己带来了什么?是什么契机和准备,让他们成为了大浪淘沙的行业之中的“幸运儿”?

隋毓:从一线到管理,实践出真知

\

旅游行业从业时间:14年

目前职位:驻马店乐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老乐山景区营销副总

在看到网络上对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情况的抱怨时,隋毓深有共鸣与感触。

在拿到了当时通过率仅有不到10%的导游证后,她便一直在利用周末和寒暑假做导游带团。那时距今已有十三四年,旅行社给的底薪是200块钱,剩下赚多赚少全靠自己多带团赚提成,因此每年旅游旺季的三、四个月里,她一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

令她印象最深的是在大连带团,早上三点要起来接船,一直要忙到晚上九十点钟送船送机。“回去的时候整个人累瘫了,但不敢睡死,因为过不了多久就要爬起来。”

但当时的她并未觉得这件事特别难以接受,原因还是在于当时的劳累比较“值”:“我们那时候累了就能赚到钱,好的导游比现在的景区高级管理赚得都多。现在旅游组团的人越来越少,当导游还那么累,却不像原来那么能赚了。”她忍不住感慨。

\

从带团导游到驻马店乐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营销副总,隋毓走过了一条相当漫长的职场之路。在回忆过去十几年的旅游从业经验时,她给出的概括是四个字:边学边干。

“实践”二字几乎贯穿了她的全部职业生涯。早在2007就读旅游酒店管理专业之前,她就以兼职的身份在一家酒店当了一段时间前台,拿到了人生中第一笔工资;大学期间一直带团,在旅行社、文旅企业都做过基层岗位;毕业后,她辗转过北上广深,也前往过东南亚国家,做过许多与旅游、酒店管理相关的工作。

除了作为“旅游从业者”的实践,她还从未停止作为“游客”去享受旅行的实践。赚来的钱让她在18岁就彻底实现了经济独立,也给了她本钱去实现对“旅游”这个行业最初的梦想:周游全国。利用带团和打工攒下来的资金,她逛遍了中国几乎每个省市,去过绝大部分知名景区。

\

“我当时真的就是去玩的,不会抱着什么‘我去学习观摩’的态度。但我爱拍照,也爱在旅游后对经历进行复盘,所以在工作中分析景区的运营发展时,我会回忆自己在当游客时是什么心情想法,再结合别人的评论做自己的判断。有了这样的习惯,在行业内做久了,有些景区的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之类的,其实看一眼可能就明白了。”

几年的带团经验和作为游客的旅游经历,让她对导游工作、旅游行业的基层环境、以及旅行社的产品规划设计都有了深入的了解,因此并不愁找不到工作。但找工作是一回事,找满意的工作是另一回事:数年的职业生涯后,她也不可避免地进入了瓶颈期,“工作重复、缺少价值感”的困扰如影随形。

因此她明白,到了自己该“升级更新”的时候了。

2016年,国内旅游市场开始走下坡路时,她选择了去外国留学,就读世界知名的塞浦路斯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之后再回国后,服务合作过一些旅游企业,最后经朋友介绍进入文旅集团工作,从事景区的规划、运营、管理,逐渐在旅游行业内找到了稳定的自我价值。

留学无疑是正确的选择,但在她看来,正是在这之前持续的、深入的实践,给了她做出正确决策的底气。

\

现在,作为老乐山景区的营销副总,隋毓管理着产品部、新媒体、游客中心、策划部等几乎所有与景区对外相关的事务。作为导游及旅行社产品设计师的工作经验、国内外创业时的经验、进入文旅集团工作后积累的运营策划经验让她对旅游行业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她还利用闲暇时间经营了一个自己的公众号,用来跟同行交流,分享职业心得。

时过境迁,她早已由“被面试者”变成了“面试者”。在她看来,旅游管理专业其实在就职上并非没有专业优势,尤其在对行业的了解上,会远超过其他对此毫无了解的跨专业学生。但旅游行业的性质决定了入行者都需要从讲解员、游客中心前台等基础岗位做起,要想在行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首先要有在基层岗位“发光发热”的耐性。

“只要真正在一个行业扎根、钻研下去,自己走长了,接下来的路其实是很清晰的,不会特别迷茫。”隋毓说。

给旅管专业学生的话:

要交朋友,要在实践的过程中积累自己的人脉。我自己一路走来,真的离不开在学校、在工作中认识的这些良师益友。他们可以在关键时刻给到很中肯建议,也会是你接触某个岗位、某个企业、某种知识的契机,真的是“多个朋友多条路”。

旅游是个圈子,你找工作也好、想完成项目也好,认识的人帮你说一句、牵个线就会好很多。有的企业还有定向推荐,这也是进入理想企业的一条路。我回国后的第一份工作,就是朋友帮忙引荐的。

还有一点就是,朋友可以在你面临重大人生抉择时给你有用的建议。所以,在职业道路上遇到困境或十分迷茫的时候,不妨多跟业内的朋友聊一聊,说不定就“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王慧: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

旅游行业从业时间:11年

目前职位:北京某职校旅游管理专业副教授

研究生毕业后在餐馆端盘子是什么感觉?

王慧知道。

每天工作内容和数年所学毫不相干,从早到晚穿着服务员的制服在桌子间穿梭,身上浅淡的油烟味挥之不去。在小跑着点单上菜的每一分、清扫桌面的食物残渣的每一秒间,不甘心、茫然和持久的自我怀疑在心中不可避免地在她心中膨胀:“我读这么久的书,就是为了来端盘子的吗?”

回忆起那时,她仍对自己的动摇不安记忆犹新。但近十年过去,现在她已经成为了职业院校内旅游管理专业的副教授,回过头去看这段经历,她认为是非常有价值的。

\

工作之后,她跟着研究生时期的导师陆续参与了许多国家旅游局、北京市文旅局委托的旅游课题。这一类研究让王慧能在和政府、企业、研究机构打交道的过程中,逐步了解行业在政策、规划方面的“顶层设计”的内在逻辑;而在一线岗位的工作经历,让她能够真正从基层的角度出发,确保各类规划设计能够切实落地。

“如果一个人没有基层工作经验,对基层的运作模式和具体的情况一无所知就去做了管理者、规划者,他的管理和规划一定是空中楼阁,是有缺陷的。”

与网络上人们表达出的对旅游管理行业的“避之不及”相反,王慧是为数不多在“旅游管理”这条路上一路走到了底的人:她本科、硕士、博士全都选择了旅游管理专业,之后在学院执起教鞭,教的也是旅游管理。

\

在旅游管理这条路上一路走来,她一直对行业的辛苦深有体会,但各路诉苦贴中提及的“有付出没回报”,倒是在她意料之外。无论是她读研时的同侪还是在职校职教后带班的学生,在就业上一直并不太发愁。

“我当年的同学进了中青旅、国旅等旅行社的,月薪基本都在一万左右;现在带的学生基本也都能找到对口工作,月薪大概能到七八千。”在她的印象里,比起专业“天坑“,疫情才是旅管人就业难的罪魁祸首。“原来我们对口就业率几乎是100%,但疫情后已经开始有学生毕业后直接不做旅游了。”

在她看来,就业问题的本质还是“期待与现实”能否对口。职校学生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容易,首先是因为职校与行业对接程度更深,其次是因为职校学生的就业期待更低。职校的订单班由于由企业直接参与招生、教学,所以在培养过程中已经为走向岗位做好准备;而且由于是职校出身,学生自己也愿意在基层沉下心工作。“很多职校学生可能是不擅长读书,但实际进入工作岗位后表现是很好的。”

\

但她也提到,这种“对口”学生就业简单,升职却相对较难。这或许也是为什么人人皆提职校好就业、却也人人力争考本科,宁可“低不成高不就”也要再往前一步的原因。“在知识储备、学习能力和进行宏观思考方面,职校学生不可避免地还是跟本科学生有一定差距,所以本科学生在‘向上走’方面肯定还是占优的。”

“旅游行业门槛低,收入起点低,休息时间少,这些的确都是现实问题。现在有了疫情更是如此,很多做旅行社的可能要么去做景区,要么直接退出了旅游行业。但我相信这是一种短期的影响,等疫情能得到比较稳定、长久的控制后,旅游管理人的路其实并没有那么难走。”王慧说。

给旅管专业学生的话:

自己也经历过那段时间,所以我非常懂得那种每天都沉浸在自我怀疑里,恐惧着自己会“一直这样下去”的心情。要扛过这段时间,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不忘初心”—— 无论是在景区、旅行社还是酒店工作,都要一直记得自己进入行业的初心,给自己明确的动力与目标,将自己定位成研究行业的专业人士,抱着用这段经历完善行业认知的心态,站在行业实践角度出发去思考、研究在工作中的所见所闻。只有这样才能撑着自己走下来,才能不在琐碎重复的日常工作中迷失自我。

这是我研究生时的导师给我们的建议。它令我受益匪浅,所以现在也想传递给后来学习这个专业的人们。能做到这点很难,但如果做到了、真正在这个行业中沉下心来学习发展了,这其实是个出路很多、发展前景的专业。起码我认识的同专业的人现在的发展是都很好的。

秦浥柳:有些知识的价值,入行后才了解

\

旅游行业从业时间:1年

目前职位:蓝城集团文旅招商运营

秦浥柳进入文旅行业的过程可以说是一种“歪打正着”——她在已经决定放弃时,得到了一个进入行业的最佳切入点。

她的职业选择与家庭影响紧密相连。她的父亲是旅游研究员,每天去各路旅游项目参观考察,四海交友,风生水起,看起来无比精彩;她的母亲是公务员,朝九晚五,平稳安定,没有波澜但又十分可靠。

高考时,摆在她前面的是两条路:是听爸爸的学自己一直憧憬的旅游,还是听妈妈的学好找工作的财会?那时,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我那时就觉得我爸那样最好。像公务员那样日复一日做重复的工作,多无聊啊。而且我也很喜欢出去玩,所以就觉得,那可不是学旅游最好了吗?”

\

但入学后,她很快发现,旅游专业和自己想象的不太一样。首先出行差异的就是同学的态度:似乎每个同学都并不喜欢这个专业,其中绝大多数都是调剂过来的,并在大一下学期可以转专业时立刻选择了转专业。

为什么会有人讨厌这个专业呢?明明旅游很有趣啊。当时的秦浥柳百思不得其解。但后来,大三大四开始为就业发愁时,她开始明白当年大家对这个专业的“抱怨”源自何处:公务员几乎不招旅馆管理专业学生,两个对口岗位的录取率一个300:2,一个400:1;专业课程泛泛,如果要考研,很可能前景并不如意。

“我当时以为学旅游会系统学习中国的地理人文,但其实这种专业课很少,大部分是选修。学的那些专业课像是制图学、经济学等都是只学一个学期就完,管理学到是学了很多,但整体来说就是一种什么都学了又什么都没学到的感觉。”

\

和考大学时同样的路摆在了她的面前:考研是要继续读旅游管理,还是考法学以方便将来考公?这回,她选择了相反的“求稳之路”。原因很简单:疫情让所有行业都显得脆弱不堪,旅游业尤其。“而且我身边的例子也很明显,哥哥所在的公司在疫情期间进行过几轮裁员,但公务员嫂子所在的机构几乎没受什么影响。”

那时的她,已经几乎可以说是明确地放弃走“进入旅游行业”这条路了。但像是某种命运的安排,考研失败让她不得不开始考虑寻找旅游方面的工作,这时,在父亲的建议下,她决定去一些大型文旅集团的基础运营岗位面试看看。

蓝城集团的这份工作,她幸运地“一发即中”了。

直到录取时,她都还对这个岗位和行业不甚了解。但在一年的从业中,她越来越多地发觉到了这份工作和旅游管理专业的关联,以及自己所学的知识的价值。小镇里的仿园林造景,会让她回忆起《中国美学》;在做小镇引进度假酒店的报告时,会想起《世界著名酒店比较研究》中提到的酒店发展史,其中的知识或许正与酒店与景区融合发展有关;在把当地的米糕店打造成当地特色品牌、并为之配套完整的产业链时,曾经老师在课堂上提到过的乡村振兴相关的知识也有了用武之地。

\

这份工作还让她强烈地体会到了爱好与工作相结合的乐趣。“我假期刚跟同学去玩剧本杀,回来后就跟同事在讨论如何在我们的文旅小镇引进剧本杀。我们想做出差异,做出特色,这种时候我就会从专业的角度去思考这些问题,这真的是一个特别有趣的过程。”

在她看来,自己算是一个“误打误撞的幸运儿”——有一个了解行业情况的父亲做领路人,自己才不至于无头苍蝇式地乱转,在没有发展前景的企业和岗位上反复挣扎。说到底,让人对行业望而却步的,是对行业的不了解和信息差:如果能够更多地了解行业全景,旅游行业的岗位其实对对口专业的人来说有足够的吸引力。

给旅管专业学生的话:

我觉得对未来的迷茫都是正常的,很大概率每个人都会遇到。所以无论是想坚持,还是想考公、转专业,都可以,只管去试,但在做出决策前,要探索、了解更多行业相关的信息,拿文旅行业来讲的话,就是国内哪些文旅公司比较好,自己可以去找找看这类企业是否在招聘。

至于网上的“吐槽”,其实每个专业都会有人说是天坑都会好多人吐槽,不用被这些过多影响。每个人的就业都是说不容易是不容易,说难也不难,就看自己怎么平衡理想和现实了。

以及,如果大学对自己的专业课程不满意,可以多去泡泡图书馆!我觉悟这点时已经快毕业了,想起来非常可惜。还有,如果大学时课业不那么紧张的话,最好还是考一个导游证;一些运营策划岗位也要做一些给前来考察的人介绍景区、介绍项目的工作,做的时候就觉得,如果自己有导游方面的基础知识,可能就不会这么手忙脚乱了。

在对“学生的视角,什么才是好的旅游教育”的讨论中,戴斌总结,“一个不能吸引年轻人持续进入的行旅游是没有未来的”。 从行业的角度来看的确是如此,而从学生的角度看,最重要的是:我是否真的能在行业中获得理想的薪酬与生活,在职业道路上实现自我价值?

知乎上,一位叫麦天的答主是为数不多在一片哀声之中“唱反调”的人。曾就职于OTA和拈花湾文投,现就职于某大型文旅集团的他一连写了七封《旅游管理学长的信》,来讲述大学期间要抓住哪些机会、是否要考研、如何找到心仪的工作。

在文章中,他特意提醒到:“旅游管理不仅仅是做导游,也不一定要去酒店端盘子开始,文旅行业有很多细分的方向,希望你们能辩证的看,不能觉得还没开学就已入坑。文旅行业虽然受疫情影响很大,但是趋势依然没问题,各地依然有大型文旅项目上马、开业,背后都需要行业人才,而旅游管理就是最对口的专业。”

事实上,无论是“惨”还是“不惨”,个例都难以完全代表普遍情况。而无论是“从基层干起”,还是“一步到位”,是“心之所向”还是“阴错阳差”,总有一些旅游管理专业出身的人,能够在行业中收获自己想要的东西。

或许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们,可以对这个行业,可以对自己的专业多一些信心。

版权声明:原创内容版权归新旅界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摘录或转载的第三方内容,仅为分享和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新旅界的立场,也无法保证其真实性,转载信息版权属原媒体及作者。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更多 一周热门 更多 品牌栏目
更多 文旅高层说
更多 文旅大咖说
更多 评论员专栏
  • 吴志才

    华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系教授,博导,华南理工大学广东旅游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乡村振...

  • 赵晋良

    新旅界特约评论员,暨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毕业,从事主题公园研究及相关工作12载,现就职于中国旅...

  • 余良兵

    现任永行资本董事总经理,负责消费升级各细分行业的投资。此前曾长期服务于中青旅,曾先后负责投...

  • 曾博伟

    博士,长期负责中国旅游发展战略制定、主持旅游政策研究和旅游体制机制改革工作,执笔起草众多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