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销 > 正文

乡村文旅场景营造如何体现“在地性”? 这些案例不可不知

2021-11-01 11:26:33 小镇乌托邦

乡村场所是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乡村特有的历史记忆、生产生活智慧和民风地域特色。

乡村场所是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乡村特有的历史记忆、生产生活智慧和民风地域特色。但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乡村地区风貌同质化问题逐渐显现,乡土景观原真性遭受破坏,乡村文化因子难以继承和延续,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原住民的乡村生活价值维系与文化认同,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也正逐渐丧失。因此,发现、重估、输出乡村价值,传承乡村场所特有的乡土特征,实现乡村文化再生,激发乡村潜在的活力,实现乡村场所的在地性表达,显得尤为重要。

\

何为“在地性”?

1、 “在地性”的内涵

“在地”的设计理念主张设计应从当下的土地环境出发,挖掘与利用场地环境中存在的微小设计要素,创造符合当地特征的建筑。“在地”并不是乡土场域特性的普遍表达,也不是乡土特征的简单表征,而是针对当下具体的场地、人、文化及社会等多要素的,附加了设计内涵的回应,是乡村所在的空间与当地的特色产业、自然环境、风土人情、民俗文化等共存的状态。

2、乡村场所的“在地性”

乡村场所的在地表达是在找寻“空间中的空间” ,是基于对具体的乡村场域的认识和分析。而且,时下的乡村建设正在逐渐走向多主体参与的协作模式,通过与政府、NGO机构、新乡绅和村民等利益主体的合作,使各方参与,规范乡村发展和村落规划,提高乡村居住及文化环境、增强原住民的认同感。

\

乡村场所在地性表达要素

乡村的在地性表达,重点强调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空间的在地性和特色的差异化;其次是文化的再生,即打造文化IP,利用文创的方式延伸价值;再次是产品的在地性打造;最后,则是通过培育发展“乡土文化、乡里物产、乡间收益、相聚生活”的乡村文化创意产业,来实现“发现、重估并输出乡村价值”。

需注意的是,乡村场所的在地性表达,不仅是物质环境的在地性表达,还需重视乡村精神层面的建设及营造主体的转移和多元化。

3、 乡村场所“在地性”表达策略

乡村“在地性”表达并不是简单的“因地制宜”。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农村社会问题研究中心秘书长李人庆指出,“在乡村在地化发展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多个维度,包括发展的在地性、自然景观的在地性、产业的在地性、文化的在地性、人和技术的在地性等”。还指出值得借鉴的乡村在地化政策一个是日本“六次产业”的发展;而另一个值得借鉴的在地化政策是“一村一品”。

乡村场所的“在地性”营造策略

1、乡村场地环境的在地应答

场地环境指的是乡村场地的基地环境,它包括场地中的地势地貌、气候条件及场地中现存的特色景观资源等。这些元素不仅决定了乡村场所中建筑的存在形式、形态特征,也影响乡村场所的发展方向及整个乡村的空间肌理。因此,乡村场所的“在地性”设计,要从具有限制性的场所因子中深挖,并思考如何利用建筑来回应这些自然要素。

\

地形地貌顺应方式示意图

例如西藏林芝南迦巴瓦接待站,由于项目处在小镇入口的山坡上,设计从形态及空间两方面将建筑锚固于山地环境中。首先,建筑形态随山就势,依据山体的坡度进行设计,形成高低错落的建筑体量;其次,依据场地的不同标高,将建筑功能空间局部隐藏在山坡下。起伏的建筑体形既表达对山地形态的适应与尊重,又实现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紧密融合。

\

\

\

林芝南迦巴瓦接待站

2、乡村建筑空间的在地融入

建筑空间指的是建筑落地过程中涉及到的建筑造型、周边肌理、文脉传承等相关建筑文化因素,规划设计中可利用相关元素使空间与建筑相辅相成。即注重与乡村场所空间的对话,立足于场地环境,将传统建筑风格与时代建筑风格有机结合,在融入场地周边肌理的前提下,使乡村建筑的在地性融入更加合理。

贵州车田村文化中心是“青石头+彩玻璃+黑金属的复合工艺”的建构形式。采用当地传统的干抹法和通用构造柱组合的石砌工艺,该系统的作用是建立一个稳定而内向的有记忆质感的物质性实体空间,隐含着对古老手工石砌做法的致敬。

同时,在建筑技术上,充分考虑当地现实条件,将传统的石头墙与现代玻璃与黑金属结构系统相结合。此外,在整体的规划设计中,考虑到三组平行的山地形态,此建筑被分解为开放的外部空间与内缩的建筑实体两个部分。

\

\

\

\

车田村文化中心

\

车田村文化中心的材料结构配置

建筑应慎重介入乡村场地环境,应根据建筑风貌、肌理等进行合理的在地融入,在此关系下,建筑与场地的“图底关系”表达就显得十分重要。

例如山西关头村建筑空间的在地化营造,是从已坍塌建筑的青砖、青瓦、木梁、木椽等构件中选出强度良好的保存备用,充分利用旧有建筑和旧有材料;而且,其施工队来源于村落,以当地工人熟悉的方式解决当地建筑的建构,在施工过程中施工队表达出强烈的创作欲望,创造出了美妙的砖雕、叠涩砌法。

\

山西关头村回收材料在围墙上重复利用

3、乡村人文要素的在地表达

人文要素指的是与人的社会生活、精神文化相关的因素,在地语境下的设计注重村民生活场景体验、田园精神的打造和民俗文化的传承,这是在地性设计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下与其他形式的设计方案产生的最大不同,在乡村环境中显得更为独特。乡村场所的在地性表达应通过对场地精神的原生回应、场所空间的深度体验、场所建筑的历史记忆,实现人同环境、同历史、同记忆的对话交流,激发人们对乡村的认同感。

位于松阳陈家铺村村口的云夕摩加共享度假空间,除了采用传统木结构屋架之外,设计师一直在思考合适的材料策略,以表现项目的在地性场所特征,致敬正逐渐走向消亡的工匠传统。在四都山区,过去一直有采集山棕丝搓棕绳的传统,棕丝编织的蓑衣仍然在一些上年纪的村民中被广泛使用,方便下雨时下地干农活抢种抢收。

因此,有着50年以上超长耐久性的棕绳被用在了建筑外表面,云夕摩加共享度假空间穿上了村里人熟悉的“蓑衣”,棕绳以出人意料的立面质感和肌理融入陈家铺村的日常,成为“云夕MO+”延续在地文脉的有效手段,探索并弘扬传统手工技艺是云夕的设计传统。

\

\

棕绳编织的云夕摩加共享度假空间

4、乡村价值的在地输出

乡村的多元价值要求乡村场所的在地化不仅仅是景观建筑的在地化,还要通过场地环境的在地应答、建筑空间的在地融入及人文要素的在地表达,来发现、重估、输出乡村价值,通过培育发展“乡土文化、乡里物产、乡间收益、相聚生活”的乡村文化创意产业,通过不同类型的各个生产主体实现合作共赢,以发挥农村农业的多种功能与多重价值。

日本通过“六次产业”的形式推进乡村在地化,此种形式强调的是基于农业的后延,通过充分挖掘农业与农村资源的价值,达到振兴乡村的目标。日本高知县马路村的6次产业化路径是通过“1(第一产业)×2(第二产业)×3(第三产业)=6(第六产业)”的融合螺旋式循环上升实现的。柚子产业在最初纵向6次产业化发展的基础上增加横向6次产业化,最终形成混合6次产业化的发展模式。

马路村通过柚子单品极致化,利用场景营造强化乡村品牌,发挥粉丝学经济效应,制作柚子果酱、柚子汤料、柚子香皂等再加工产品,建设一座完全依赖柚子加工废弃物为原料的化妆品工厂,成立了品牌UMAJI,专门做柚子护肤品等,不断延伸柚子产业链,提高附加值。该村柚子产业的蓬勃发展,也离不开政府支持以及该村农协、村组织和村民联合协作、积极参与。

\

\

长满柚子的日本马路村景观

\

马路村的柚子再加工产品

\

马路村柚子节

结语

乡村场所的“在地性”营造,是基于乡村自然环境,从宏观上整合乡村资源、优化空间形态,从微观上关注相关场所构成要素的综合设计,是以人的场所空间感受为前提,来表达一定的精神寄托。通过细微设计来获得知觉感受上的满足,实现乡村魅力的生产,实现乡村生活品质的提升,发现、重估并输出乡村价值,不断激发乡村的内生活力和发展动力。

参考文章:

[1]李勤,闫永强,周帆,武仲豪.在地性视角下的乡村度假村风貌营造策略探析——以柞水县香炉沟村某度假村为例[J].小城镇建设,2021,39(05):57-65.

[2]何银春,薛婷婷.日本6次产业化理论在马路村乡村振兴中的实践[J].现代日本经济,2020(05):72-82.

[3]王甜. “在地性”观念引导下的乡村公共建筑设计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20.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本文来源:小镇乌托邦

版权声明:原创内容版权归新旅界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摘录或转载的第三方内容,仅为分享和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新旅界的立场,也无法保证其真实性,转载信息版权属原媒体及作者。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更多 一周热门 更多 品牌栏目
更多 文旅高层说
更多 文旅大咖说
更多 评论员专栏
  • 吴志才

    华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系教授,博导,华南理工大学广东旅游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乡村振...

  • 赵晋良

    新旅界特约评论员,暨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毕业,从事主题公园研究及相关工作12载,现就职于中国旅...

  • 余良兵

    现任永行资本董事总经理,负责消费升级各细分行业的投资。此前曾长期服务于中青旅,曾先后负责投...

  • 曾博伟

    博士,长期负责中国旅游发展战略制定、主持旅游政策研究和旅游体制机制改革工作,执笔起草众多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