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旅大咖说 > 正文

文旅大咖说 | 中国旅游研究院副院长唐晓云:旅游物联网正在孕育 重审三对旅游关系

2019-09-07 11:56:49 新旅界 唐晓云

导语:旅游业将走向物联网。

新旅界讯 9月5日,由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21世纪经济报道、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联合主办的“2019亚洲旅游产业年会”于上海举行。会上,中国旅游研究院副院长唐晓云在主旨演讲中表示,数字化将成为旅游业效能提升的主渠道,互联网终将成为物联网的子集,旅游物联网正在孕育孵化。

\

中国旅游研究院副院长唐晓云

唐晓云认为,互联网、经济发展与假日制度共同造就了中国大众旅游时代。2011年智能手机出现,从此开启了由PC互联网升级到移动互联的新时代,支付宝、微信支付出现,百度、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头部企业及京东、美团等跨界企业相继进入旅游领域,加速迭代和跨界融合的在线旅游产品和服务,推动中国成为全球移动在线旅行服务领域的领头羊。随着工业物联网成为各国数字经济领域要争夺的制高点,旅游业会走向物联网。“旅游是一项集合人和物的服务的综合性活动,与物联网有天然的匹配性。通过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实现服务和实物链接,通过智能手机、智能手表、智能眼镜、智能手环等多终端形式,尤其是涉及实物性商品交易环节,通过物联网形成 ‘所见即所得’的服务上值得期待。”她说。

另一头,随着均衡化成为未来旅游时空演进的主格调,需要重新审视三对关系。

“一是重新审视后工业化背景下的城乡关系(乡村休闲)。2018年我国城市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是农村居民的4.5倍。2018年国内旅游55.39亿人次,近75%的旅游者来自城市;国内旅游收入5.13万亿元,超过80%的旅游消费来自城镇居民。从人口关系看,乡村人口进一步萎缩而城镇人口进一步扩展是必然趋势。从空间关系看,城市的扩张和对乡村产业的渗透也是必然趋势。从消费关系看,工业化中的城市居民在寻找一种日常化的休闲空间,而乡村和近郊是最好的距离。从城市流向乡村旅游是必然的游客流向;二是重新审视日夜、东中西、南北的时间关系。在时空的均衡化中,以往的旅游消费中约70%来自白天,30%来自夜间。旅游消费大多数来自东部,出游潜力东中西部大致呈现出6:3:1的格局。旅游流主要以由南向北为主。突破这一非均衡关系,可以发展夜间旅游、冰雪旅游、避暑旅游等新兴业态来推动非均衡关系;三是重新审视内陆与滨海的空间关系。“唐晓云称。

以下是演讲全文:

尊敬的各位领导、嘉宾,

女士们、先生们,

上午好!

很荣幸受主办方邀请参加2019亚洲旅游产业年会。上海是一个充魅力的城市,是一个自觉把自身融入世界格局、把文化融入灵魂、把品质融入生活的城市。低调奢华的石库门、黄埔江上来来往往的轮渡、苏州河畔的M50创意园、里弄间裙裾摇曳生姿的余香,都是上海美好生活的注脚。作为发展型消费,文化和旅游消费本源于经济社会发展、技术进步支撑下,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今天我们在这里讨论中国旅游业新流向,自然绕不过世界经济格局与技术进步、绕不过工业化进程中的城市发展和文化生长,绕不过普罗大众的美好生活。

上海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领头羊,一直走在美好城市生活的前列,无论从供需两端都有条件经由市场推动、从自发到自觉内涵式的发展旅游业。事实也如此,中国第一家旅行社企业、中国最大的在线旅游企业携程旅游网都诞生于上海,上海可以说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桥头堡。而这种因国民需求而兴的市场逻辑,正式推动中国旅游市场发展的核心力量。今天,我们基于市场逻辑和大量数据探讨未来的旅游。

一、数字化将成为旅游业效能提升的主渠道(供给)

互联网、经济发展与假日制度共同造就了中国大众旅游时代。1999年我们人均GDP超过7000元人民币,1999年我们有了第一个“国庆黄金周”,1999年在上海诞生了携程旅行网。之后,艺龙、同程、去哪儿、途牛、驴妈妈、马蜂窝、途家等在线旅游及相关企业诞生。以2011年智能手机出现,从此开启了由PC互联网升级到移动互联的新时代,支付宝、微信支付出现,百度、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头部企业及京东、美团等跨界企业相继进入旅游领域,加速迭代和跨界融合的在线旅游产品和服务,推动中国成为全球移动在线旅行服务领域的领头羊,有了我们更加自由行走的技术支撑和服务供给,于是才有了持续繁荣的大众旅游时代。过去20年,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技术群的产业渗透造就了新的旅行组织方式、产品形态和商业模式,成为旅游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34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提出了“万物兼数”的哲学命题,认为“数是万物的本质”,是“存在由之构成的原则”。在信息技术时代,我们每个人既是数的使用者,也是数的生产者。我们使用手机和网络、导航、刷卡入园、刷脸入住、指纹识别、跑步记速等活动无不在使用和生产数据。根据IDC发布《数据时代2025》的报告,全球每年产生的数据175ZB,做成DVD能绕地球222圈。我国拥有全球最大的互联网用户、手机网民和在线旅行交易群体,游客行为和企业活动的信息化为产业技术创新和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数据资产。大数据、区块链、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为支撑,数字红利已在旅游产品和目的地营销、公共服务和管理、产品和业态创新、服务流程及界面再造、安全和信用管理等多个方面逐步释放,旅游业正在进入科技引领发展的新时代。

互联网终将成为物联网的子集,旅游物联网正在孕育孵化。数字经济是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新经济形态。互联网是数字经济的重要形式和常见载体,但显而易见,数字经济远不止于互联网,其重要组成恰恰是物联网。工业物联网是各国数字经济领域要争夺的制高点,无论德国工业4.0,还是美国工业互联网、英国工业2050计划,或者我国的工业制造2025莫不如此。旅游业会走向物联网,是对旅游的空间位移性、产业综合性和信息属性的综合研判。旅游是一项集合人和物的服务的综合性活动,与物联网有天然的匹配性。通过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实现服务和实物链接,通过智能手机、智能手表、智能眼镜、智能手环等多终端形式,尤其是涉及实物性商品交易环节,通过物联网形成“所见即所得”的服务上值得期待。

二、品质化将是旅游消费需求的主方向(需求)

从现在到未来5~10年,中国将进入品质化消费阶段品质人群与其他群体最核心的差异在于生活方式,文化、投资将是其主要消费对象。追求生活品质、理性而从容的消费、爱生活爱旅行、注重家庭是品质人群的主要特征。品质化消费体现在旅游领域主要表现为旅游活动中的文化消费增长、家庭旅游和定制旅游的兴起。品质化时代,旅游消费分层逐步显现,中年轻开始主导市场新格局,但有品质不代表价高,有品且价优的产品将更加走俏。

文化消费将成为品质旅游消费的主要增长点。当我们去重新审视文化和旅游的关系时,我们意识到,诗与远方在一起,不仅是一种制度的安排,更是顺应文化和旅游两个领域发展趋势之举,是社会进步的表现。短期是用文化产品和文化内涵来提升旅游品质,促进文化效能释放。长期看,则是文化和旅游领域功能扩展的过程,将促进包含文化和旅游在教育、就业、社会福利、文化效能、文化走出去等社会功能释放。未来,文化消费将成为旅游过程消费的重要组成。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数据中心)对全国31个省级单位15027个有效样本的调查结果,51.8%的受访者表示“文化消费能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比衣食住行更重要”。50.3%的受访者认为,愿意将“现代科技文化”作为文化体验活动意愿的受访者。这充分表明,文化消费将是旅游消费空间扩展的巨大机会。对应供给层面,研学旅游、营地旅游、博物旅行、科技旅游、影视旅游、体育旅游、艺术等专项旅游市场拓展空间很大。从文化出发的“+旅游”和旅游出发的“+文化”相向而行,将为彼此带来庞大的市场客群。也即博物馆、艺术馆、文化馆、科技馆、影剧院、文创园区等场景与“+旅游”的结合,景区、住宿、交通、娱乐、购物、游线的旅游空间与文化内容、文创设计等“+文化”主动融入,景区为何不能有电影首映式和艺术节,饭店为何不能有拍卖会、画展和时尚派对?从对望到相向融合,为品质旅游消费带来巨大机会。

细分的家庭游市场将是品质旅游发展的重要领域。家庭旅游主体地位的形成是旅游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重要标志。2018年我国国民出游率达到4.1次。旅游是一种认同度非常高的家庭活动形式,2017年我国国民旅游中家庭出游比例约占50~60%,是出行方式中占比最高的。80%以上的受访者认为家庭旅游能够带来快乐,近70%的受访者认为家庭旅游能促进家庭和睦,90%以上游客认为旅游能带来幸福感。家庭出游更重要是有所收获、促进家庭幸福和谐。中国旅游研究院的调查显示,76.1%的受访者与孩子进行家庭旅游,与伴侣一起的家庭旅游约71%;陪父母出行的仅占55.6%。家庭游客在最关注的环节依次为景点游览、交通安排、住宿、餐饮、导游服务、购物。为此,从供给层面与市场需求相适应,对住宿、游乐、交通、餐饮、线路等环节的按照亲子、情侣、父母等家庭游细分市场形成亲子住宿、情侣住宿、家庭住宿、主题酒店、一站式休闲度假区、纯蜜月度假、带管家服务的个性化轻旅行产品类、零压力陪伴的亲子父母游产品等,优化细分的家庭游市场前景广阔。

定制和新跟团游是品质旅游消费的重要形式。定制游是介于传统团队游与自由行之间的融合产品,是近年快速成长的一种新旅游组织形式。今年暑期6人游旅行网定制出行的游客同比增长超100%,家庭用户出行占比80%。另一方面,新跟团游走俏市场。从携程与中国旅游研究院共同发布的数据看,中国游客“小团化”旅游成为趋势,已经从习惯跟陌生人组成大团队旅游,逐渐变成“小”,注重私密、回归家庭成为趋势。郑州、重庆、厦门、天津等“新一线”城市,私家团的人数同比增长达到400%以上。“带标品的定制”与“有个性的新跟团游”的组织形式,以“标品+非标”的结合,是实现品质旅游的重要形式,也是实现规模与收益的重要途径。

三、均衡化是未来旅游时空演进的主格调(时空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三大市场还是东中西、南中北空间格局,黑夜和白天的时间格局,我们都处于一种非均衡状态。非均衡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常态,在非均衡的旅游发展中寻找均衡发展的机会是一种在时空上的突破,需要我们重新审视三对关系:

一是重新审视后工业化背景下的城乡关系(乡村休闲)。城市居民是文化生活和旅游消费发展的核心。2018年我国城市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是农村居民的4.5倍。2018年国内旅游55.39亿人次,近75%的旅游者来自城市;国内旅游收入5.13万亿元,超过80%的旅游消费来自城镇居民。从人口关系看,乡村人口进一步萎缩而城镇人口进一步扩展是必然趋势。从空间关系看,城市的扩张和对乡村产业的渗透也是必然趋势。从消费关系看,工业化中的城市居民在寻找一种日常化的休闲空间,而乡村和近郊是最好的距离。从城市流向乡村旅游是必然的游客流向。近年来,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与中国电信大数据联合实验室大数据监测,国内出游和休闲距离进一步中短程化,周边游、近郊游和乡村游突出。以乡村民宿为核心的单项及玩乐休闲一体化“微旅游”产品,以共建共享的方式提升乡村公共基础设施服务品质,形成宜居的乡村,以信息化打破乡村旅游的数据和信息鸿沟,可能是未来乡村旅游发展趋势。

二是重新审视日夜、东中西、南北的时间关系。在时空的均衡化中,以往的旅游消费中约70%来自白天,30%来自夜间。旅游消费大多数来自东部,出游潜力东中西部大致呈现出6:3:1的格局。旅游流主要以由南向北为主。突破这一非均衡关系,可以发展夜间旅游、冰雪旅游、避暑旅游等新兴业态来推动非均衡关系。

三是重新审视内陆与滨海的空间关系。过去,我们更多的旅游在于内陆,对海洋,尤其是海岛、滨海旅游的关注和发展不足。从全球旅游发展格局看,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UNWTO)选出的全球10个最受欢迎旅游目的地国家,几乎全部是滨海国家。这些国家的国际游客接待量约占了全球国际旅游接待量的40%。从历年统计数据看,天津、秦皇岛、上海、福州、厦门、泉州、青岛等滨海及海洋旅游业较为发达城市,接待入境旅游占比较高,属于品质需求较为集中的区域,25个主要沿海城市接待国际旅游人数占全国国际接待比重超过30%。我国拥有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海岛7300多个,南海的优势明显,不受气温下降影响。但在驰帆、赛艇、海底休闲、低空飞行、邮轮游艇等滨海、海面、空中、海底立体式的海洋度假旅游产品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上,还远远不够。

总之,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把我们需要把旅游业的发展放到世界主流格局当中、放到我国持续变革的城乡格局当中、放到技术演进和文化融合当中,放到我们数字经济发展的洪流当中,去共同探索和发现我们的未来,去共同开启未来的旅行。

版权声明:原创内容版权归新旅界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摘录或转载的第三方内容,仅为分享和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新旅界的立场,也无法保证其真实性,转载信息版权属原媒体及作者。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更多 一周热门 更多 品牌栏目
更多 文旅高层说
更多 文旅大咖说
更多 评论员专栏
  • 吴志才

    华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系教授,博导,华南理工大学广东旅游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乡村振...

  • 赵晋良

    新旅界特约评论员,暨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毕业,从事主题公园研究及相关工作12载,现就职于中国旅...

  • 余良兵

    现任永行资本董事总经理,负责消费升级各细分行业的投资。此前曾长期服务于中青旅,曾先后负责投...

  • 曾博伟

    博士,长期负责中国旅游发展战略制定、主持旅游政策研究和旅游体制机制改革工作,执笔起草众多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