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旅大咖说 > 正文

文旅大咖说 | 李仲广:“十四五”时期旅游业将迎来全面开放新格局

2020-09-01 10:22:03 中国经济时报 李晓红

访中国旅游研究院副院长李仲广。

编者按

“十三五”时期,我国旅游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今年受疫情影响,旅游业按下了“暂停键”。近期,随着国内跨省旅游的逐步放开,旅游消费和出游意愿明显增长,中秋、国庆等更多潜在的假日旅游市场需求将在下半年逐步释放。与此同时,突发的疫情,也为我国旅游业探索转型升级带了新机遇。“十四五”时期,我国旅游业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趋势,预计旅游消费将继续保持高于GDP的增长速度,出游更加理性、文明。国内四五线城市以及乡村旅游市场开始火热,旅游需求在继续朝大众化、品质化方面发展的同时更加多样化。

“十四五”时期旅游业将迎来全面开放新格局

——访中国旅游研究院副院长 李仲广

“十三五”时期,我国旅游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受疫情影响,旅游业按下了“暂停键”。那么,疫情后的旅游业目前恢复情况如何?后疫情时代如何摆脱制约旅游业发展的难点问题?“十四五”期间旅游业又将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呢?就上述问题,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了中国旅游研究院副院长李仲广。

旅游消费意愿和市场信心稳步回升

中国经济时报:疫情后重启的旅游业复苏情况如何?

李仲广疫情期间旅游市场大幅下滑,但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上半年国内旅游人数达11.68亿人次,同比下降62%,国内旅游收入达0.64万亿元,同比下降77%;入境旅游人数达732万人次,同比下降90%,国际旅游收入达32亿美元,同比下降95%;出境旅游人数达813万人次,同比下降90%;旅游总收入达0.71万亿元,同比下降78%。上半年旅游产业相对稳定,旅游企业没有大面积倒闭,员工没有大量流失。旅游业在第一季度就从全面停滞转向有序复工,第二季度进入疫后持续振兴通道。2020年上半年,以工商登记为准,天眼查数据显示,我国有4.9万家旅游企业注销,但同时新增“旅游、旅行、机票、酒店”企业近23万家。当前,我国旅游消费意愿和市场信心稳步回升,三季度我国居民出游意愿回升到正常水平,为80.22%。全国旅游工作重心正在走向防控型复工新阶段,全力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系统谋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旅游发展新思路。

全年旅游市场呈现W型恢复增长态势。自6月中旬以来,北京、新疆、大连、深圳等地相继出现疫情,导致旅游业务受到局部影响。出入境旅游市场取决于国际疫情、签证限制、航空开放等条件,从2003年的SARS等历史经验来看,预计6—12个月仍将在底部盘整。上述因素导致旅游市场复苏进程从“U型”变成“W型”,但是不会因此改变产业持续振兴并在第四季度基本恢复到原来水平的进程。预计2020年下半年国内旅游人数达22.58亿人次,同比下降23%,国内旅游收入达2.20万亿元,同比下降25%;入境旅游人数达2163万人次,同比下降70%,国际旅游收入达99.5亿美元,同比下降85%;出境旅游人数达2212万人次,同比下降70%;旅游总收入达2.54万亿元,同比下降25%。

中国经济时报:从长远来看,旅游业该如何提高自身的抗风险性?

李仲广:对政府旅游主管部门而言,需要不断完善旅游经济宏观调控体系,特别是旅游经济运行预警系统、旅游危机应对机制。在国内外,为了保持旅游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各国和地区宏观决策部门及旅游主管部门不断加强对旅游经济运行的预见性和宏观调控能力。我国自2003年开始定期分析宏观经济形势,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后,我国旅游主管部门将旅游经济运行监测与预警系统列为重点工作,正式参加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工作,并动态制定产业指导政策、加强预警、政府托底、引导产业持续发展。这些基础工作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对旅游企业而言,要加强战略管理和制定风险预案。要及时取得经济运行数据与发展环境信息,企业决策的制定才有坚实的现实依据和前瞻性。在市场波动特别是面临重大冲击时,行业协会要开展互助行动,企业要努力自救。此次疫情中,中国旅游协会等行业协会和广大旅游企业抱团取暖,旅游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和合作伙伴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自救和互助行动,通过多种渠道向政府主管部门反映实际困难和政策诉求。中国旅游研究院等高校、科研机构的旅游专家学者心系行业发展,深入开展调研,积极建言献策,充分发挥了智库智囊作用,为按需施策、对症下药、支持旅游业渡过难关、恢复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参考咨询。

亟待建立现代旅游治理体系

中国经济时报:当前,我国旅游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主要障碍是什么?

李仲广: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且不断变化的旅游休闲需求相比,旅游供给相对滞后。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就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带来的旅游消费升级与供给侧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旅游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市场结构相对失衡。国民旅游市场快速增长,出境旅游综合效益不高,入境旅游市场占比逐年下降;2018年以来出境旅游人数和花费已经双双超过入境旅游接待人数和入境旅游收入,呈现出所谓的“双逆差”现象;农村居民、中西部居民缺乏出游特别是出境旅游的条件;休闲度假的需求还未得到有效满足。二是旅游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亟待提高。在产品创新能力、国际化水平等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资本、科技、文创和人才新动能不足,具有世界影响力、有效应对拥堵难题的旅游景区偏少。三是旅游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显得相对滞后,旅游政策的获得感不强。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还不是很完善,旅游过程中存在不文明现象,欺客、宰客等痼疾难以根除,旅游发展中过于重视经济利益、忽视综合效益等。特别是在当前,加快建立起文化和旅游融合新时代的现代旅游治理体系尤显迫切。

中国经济时报: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大背景下,如何破解制约旅游业发展的难点问题?

李仲广:文化建设既要关注文化的事业属性,也要面向国民休闲和旅游消费来发展产业;旅游发展既要开发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也要依托商业环境和文化品质,自觉以主流价值观去提升人民的美好生活。要推进文化强国、旅游强国两大战略,培育市场主体落实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国家战略与顶层设计。发现、培育一批有利于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创业主体,规范、提升一批促进文化机构和旅游企业融合发展的创新品牌,做大做强一批服务于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国家战略的企业集团,继续做好文化企业30强、旅游集团20强项目。

“十四五”时期旅游业将实现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济时报:“十四五”时期,我国旅游业会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

李仲广:“十四五”时期我国旅游业发展环境总体上利大于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基本发展格局,高质量发展成为主线,消费持续升级,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科技迅速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这些都为旅游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但与此同时,旅游业发展也需要更加关注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调整、消费升级带来的市场需求变化、社会老龄化趋势以及世界秩序深刻变化等问题。

预计旅游消费继续保持高于GDP的增长速度,出游更加理性、文明。国内四五线城市以及农村旅游市场开始兴起,旅游需求在继续朝大众化、品质化方面发展的同时更加多样化;入境旅游有所上升,新兴市场可望有较好表现,来华游客动机更加多元;出境旅游保持中高速度增长,出国比重进一步上升,我国将继续保持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的地位。在供给侧,文化、旅游、科技融合特别是数字文旅业态加快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各种新兴业态在旅游产业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区域旅游发展更加均衡,文化和旅游管理体制机制将进一步理顺,公共服务职能更加突出,围绕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推进对港澳台旅游交流合作,围绕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形成旅游业的全面开放新格局。

中国经济时报:“十四五”时期,如何精准施策,推动旅游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李仲广:领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围绕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任务、指标、主体、路径与方法,以提高游客满意度为目标,对标国际旅游竞争力指数,推进文旅融合、旅游强国、旅游强省、旅游强企战略,“将旅游业建设成为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振兴入境旅游和扩大国民旅游,深化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培育世界级旅游景区,采取“预约、错峰、限流”等数字科技提高旅游治理现代化和提高公共服务效能,以乡村旅游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以长城、大运河、长征三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重点方向,结合红色旅游和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推进国家旅游形象建设与国家形象认同。

后疫情时代旅游业走上转型之路

随着跨省出游的开启,各地景区门票掀起了降价热潮。湖北省自8月8日起至2020年年底全省A级景区对全国游客免门票,包含国庆黄金周在内。山东、山西、贵州、云南等多省景区实行门票半价优惠政策,苏州还推出了“1元游园林”特色活动。山东青岛市12家A级国有景区对所有游客免门票,其中包括5A级景区崂山风景区。景区门票降价带来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去观光游玩,旅游业也得以快速复苏回暖。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何代欣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政策的扶持下,整个旅游业的复苏态势非常明显,在第二季度以后,旅游业持续增长的趋势良好。特别是最早发现疫情的湖北采取了很多积极措施,包括推出旅游免门票等,确实吸引到了不少游客,恢复的态势还是值得肯定的。

不过,业内人士指出,景区门票依赖的破除是推动我国旅游产业发展、景区迭代进步、旅游目的地产业联动发展的探索和机遇。但从长远来看,旅游业需提高自身抗风险性,一方面通过提高旅游品质从而提高旅游效益;另一方面创新经营模式,拓展旅游业务,丰富自身业态。

在何代欣看来,突发的疫情,为旅游业探索转型升级带了机遇。而旅游业的转型升级是客观使然,也是主观必然。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可支配收入水平提高之后,旅游业的重要性和旅游产值必然会提升,旅游业呈现出业态的丰富化和服务质量的全面上升,转型升级必然是旅游业的一个发展趋势。”何代欣表示。

何代欣举例说,“日本、法国等国家的旅游业发展比较好,就是与其业态发展成熟、旅游产品质量不断提升有很大的关系。同时,提供差异化的旅游产品,满足人们不同的休闲娱乐需求。因此,我国旅游业的转型升级除了关注供给端变化外,还要注意需求端的变化,一方面要满足国内国际游客的需求,另一方面要与本地的消费水平对接,旅游业与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和愿意在旅游上投入的花费有很大的关系。”

对于旅游业如何抓住疫情之后的发展契机,何代欣提出以下三方面建议。

第一,利用好政策的窗口期,继续扩大旅游消费。国家对旅游业的扶持是非常重视的,特别是其他行业复工达产完成以后,各项政策都向服务业包括向旅游业倾斜。

第二,疫情后的旅游业还需要消除不确定性,特别是疫情不确定性带来的影响。由于旅游业受到疫情影响的不确定性比较大,而这种不确定性会给旅游业造成什么样的冲击,需要继续观察并有所准备。

第三,要善于利用新技术方式拓展旅游业新业态。比如,疫情期间的云旅游,人们不仅可以享受到各地美丽的风景,还能带来身心的愉悦和精神的放松。利用新技术探索旅游业的新模式,有可能也是未来一段时间旅游业转型发展的一个风口。

乡村旅游将迎来“高光时刻”

“农家乐”“渔家乐”、乡村果蔬采摘、农事体验活动、“民宿”、垂钓、郊野踏青等,近年来,种类繁多的乡村旅游逐渐兴起。特别是在后疫情时代,随着我国旅游业的重启,乡村旅游这一新的旅游形式被越来越多的旅游者青睐。

乡村旅游市场潜力十分巨大

“随着我国对疫情的逐步控制,国内旅游也以区域内的短程旅游率先启动为主,而乡村旅游则是短程旅游的主要产品。”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会展与旅游学院教授黄郁成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国内疫情得以控制,使人们的生活也开始逐步恢复到正常状态,走出家门,走进大自然,开启在自然中享受旅游的快乐成为人们的新需求。

“平时忙于工作,压力较大,利用假期与周末到乡村住一晚,夜晚听蛙鸣,白天闻鸟音,很享受这种惬意的生活方式。去乡村旅游,也是放松、减压、增进家庭和睦的一种新兴度假方式。”刚刚旅游回来的王女士告诉记者。

近年来,乡村旅游因为适应了上班族和城市家庭短期度假的需求,已经成为我国旅游经济一个非常重要的增长点,并正在成为旅游业态发展的一种新趋势。据《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监测报告(2019年上半年)》显示,2019年上半年全国乡村旅游总人次达15.1亿次,同比增长10.2%;总收入达0.86万亿元,同比增长11.7%。截至2019年6月底,全国乡村旅游就业总人数达886万,同比增长7.6%。

“疫情过后,尽管跨区域旅游开启,但中远程旅游短期内难以恢复。而乡村旅游以城市近郊旅游为主,备受欢迎。”黄郁成表示。

黄郁成表示,尽管乡村旅游以城市近郊旅游为主,但如果是依托于著名旅游景区景点、著名度假胜地的乡村旅游则可以吸引远程的旅游者。

多管齐下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乡村旅游的发展程度与该乡村地区所处的城市人口与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有关。一般来说,城市人口越多,收入水平越高,那么乡村旅游的发展条件就越好。”黄郁成表示。

对于“十四五”期间如何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黄郁成认为,尽管乡村旅游经营本身可能收益不高,但以乡村旅游为龙头,整合农业经营、旅游商品开发、生态环境治理却能产生全产业链的综合功效。乡村旅游的个体经营户规模不大,很多经营者是自我雇佣,乡村的整体开发才能形成集聚效应。“乡村整体开发有多种形态,有依托传统乡村聚落,比如古村落,或者保留传统风貌比较完整的村庄;有依托特色乡村产业,比如特种种植和养殖;有依山傍水、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较好的乡村;有独特气候条件的乡村等。”

不过,黄郁成强调,目前国内乡村旅游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旅游者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而乡村也不知道该提供什么。乡村旅游面临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一些地方的移民并村,完全挖断了乡土文化的脉络,使得乡村旅游变成了乡村表演旅游;一些地方的特色小镇建设变成了小镇景区建设,这其实是一种主题公园的形态,并不属于乡村旅游的范畴。其次,制约乡村旅游发展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在法律和法规层面。如何为乡村地区的旅游经营用地松绑,应该列入“十四五”规划的议事日程。再次,将城市的公共服务体系覆盖到乡村地区,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条件。

黄郁成建议,未来的乡村旅游发展关键在于保持乡村传统魅力,比如乡土建筑、乡土物产;乡村的公共服务水平应该达到城市的标准。从文化形态上来说,应该保持传统的乡土风格,但从人文气质上来说,应该与城市接轨。

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

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是推动农村迈向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力量。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贡献不仅仅表现在给当地增加了财政收入,还表现在给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为当地衰弱的传统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带动了餐饮住宿、农产品加工、交通运输、建筑和文化等关联产业,农民可以就地、就近就业,还能把特色农产品变礼品、特色民俗文化和工艺变成商品,把特色餐饮变成服务产品,增加了经营性收入。一些地方把民房变成民宿、农家庭院变成农家乐园,增加了财产性收入。特别是一些贫困地区,发掘独有的稀缺资源,有效地带动了农民脱贫致富。

黄郁成告诉记者,旅游业本身能够直接产生的经济影响并不大,但旅游业所能够发挥的间接作用却非常巨大。乡村旅游最大的特点,首先,能够将城市居民吸引到乡村地区消费,这对于平衡城乡经济与社会发展有一定的帮助。其次,乡村旅游开发能够推动乡土建筑与乡土文化的保护。第三,乡村旅游对城市居民最大的吸引力在于乡村整体环境,因此乡村旅游开发能够推动乡村环境治理。第四,乡村旅游有助于推动城乡居民的对流,有助于提升乡村社区的公共管理水平。

版权声明:原创内容版权归新旅界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摘录或转载的第三方内容,仅为分享和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新旅界的立场,也无法保证其真实性,转载信息版权属原媒体及作者。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更多 一周热门 更多 品牌栏目
更多 文旅高层说
更多 文旅大咖说
更多 评论员专栏
  • 吴志才

    华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系教授,博导,华南理工大学广东旅游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乡村振...

  • 赵晋良

    新旅界特约评论员,暨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毕业,从事主题公园研究及相关工作12载,现就职于中国旅...

  • 余良兵

    现任永行资本董事总经理,负责消费升级各细分行业的投资。此前曾长期服务于中青旅,曾先后负责投...

  • 曾博伟

    博士,长期负责中国旅游发展战略制定、主持旅游政策研究和旅游体制机制改革工作,执笔起草众多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