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旅大咖说 > 正文

高舜礼:疫情能否撼动中国旅游业的“交椅”

2022-11-03 17:05:41 中国旅游网

既不要过分自恋,也不可自暴自弃,是保持行业自信的必要分寸。

既不要过分自恋,也不可自暴自弃,是保持行业自信的必要分寸。

新冠疫情转眼就折腾3年,把旅游业弄得一塌糊涂,不仅接待和收入“打对折”,企业和从业者也狼狈不堪,尤为令人愤懑和焦躁的是,至今前景仍处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时空隧道里。近观几篇业界文章,有人眼看旅游深陷疫情泥淖而难以自拔,便在惋惜和隐忧之余,开始审视旅游的产业地位。也就是说,在这场很难对付的疫情影响下,旅游历经多年拼搏而赢得的产业地位,能否继续坐稳国民经济产业体系中的那把“交椅”?

旅游作为疫情寒潮下受灾最重的产业,3年来一直挣扎在谷底和深渊,毫无复苏和恢复之望,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几乎“腰斩”,无论是与全国GDP增幅相比,还是与其它行业恢复比较,便自我感觉“矮人一头”。再看疫情下的救助政策,各地方和行业部门曾“敛乎”一堆,到底救灾和纾困作用如何,是久旱甘霖、还是杯水车薪,全行业、协会、企业自有公论;5月下旬国家印发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的政策措施,出台了6个方面的33条政策,涉旅内容也少之又少。国家对旅游业重不重视,不能由此来断定;一个最根本的原因,旅游真正所需的实质性支持,在疫情之下谁也很难给予。于是,有文章提示业内保持清醒认识,“不要盲目高估旅游的战略价值和战略地位”。

触发敏感神经的另一因素是最近召开的二十大报告,有收听收看者在当日就发现,报告竟对旅游只字未提,而对文化提了20多处,这便让“文化和旅游”机构(部、厅、局)的干部和旅游从业者,不自觉地对比起文旅地位之落差;随后,在中央授权发布的报告(全文稿)中,有人发现提到2处“旅游”、30处“文化”字样。于是乎有作者撰文说,旅游目前还处于可有可无的阶段,“旅游业算不上关乎国家安全的重要领域,也不能算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行业”。

还有俄罗斯最近撤销旅游署的消息,也让业内人联想到国内旅游机构的状况,说“显示出旅游业独立门户的尴尬,旅游可能并没那么重要,尤其是处于一个复杂斑驳的时代”。

当然,业界对旅游地位的各种忧虑,除了上述客观因素,也有主观上的敏感。熟悉一个领域、更懂一个产业的,自然一有风吹草动、蛛丝马迹,便会首先预感到,这与“春江水暖鸭先知”是同理。

什么是旅游的产业地位或战略定位?且不说具体定义和概念,就按业内人的认识习惯,应是指国家在文件中对旅游业重要性的认定。这种表述具有相对稳定性,一般三五年不会变;在3年疫情影响下,这个地位或定位变了吗?我是至今未曾听说的;是否将要改变呢,更是闻所未闻。如果不变,旅游产业定位就还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这是10多年前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确认的。

恰如其分地看待旅游业的作用,不论是在当下,还是在未来,对于业内每个人都非常必要。不论是哪个岗位上的从业者,对旅游怀有敝帚自珍之心是可理解的,但对它的地位、作用和贡献,更应有清醒、理性和中正的认识。尤其是要有一种客观态度,旅游业不是无所不能、重要无比的,而是在许多方面和状况下,处于其次或再次的位置。举例来说:一不如吃饭重要,“人是饭、铁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旅游不可能如此;二不如上学重要,一旦疫情趋紧,孩子不能到校,每个家长都心急如焚;三是不如医疗重要,任何人得了疾病就必然放弃旅游计划;四是不如就业重要,哪一家庭有人失业下岗,都会焦头烂额、寝食难安;五是不如突发事件处置重要,一旦哪儿发生地质灾情或水旱大灾,怎么还会有心思出游。做这样具体情况的列举,恐怕通宵达旦、三天三夜也罗列不尽。

也就是说,旅游虽是国民生活之必需,但有若干前提条件,若一味强调旅游之重要,是不符合现实情况的。正如有人调侃说“旅游就是吃饱饭、撑得慌以后的事儿”。如果做一个类比,作为满足心理和精神的一种需求,旅游与看演出、听歌儿、户外运动、竞技比赛、自驾探险等应有异曲同工之妙,差异是在各有疆域边界、各有专业特征、各有作用功效、各有影响领域。一味地把旅游业看得很重,似乎能包罗万象、统筹八方,那也未必能够行得通,如前几年提出“旅游+”,结果+来+去,还是很难把别的行业+进来,最后倒是被别的行业+旅游了。

既不要过分自恋,也不可自暴自弃,是保持行业自信的必要分寸。尽管疫情形势依旧严峻复杂,各地为了自保而加码不懈,旅游仍要保持一份行业的清醒和自信,认清和铭记行业的职责本分,方能在疫情及次生灾害的蹂躏下,依然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

从40多年坎坷而不平凡的发展历程看,旅游无论遭受什么劫难,都在以下6方面恪尽了职守和本色:

一是满足人民精神需求。居家久了必然想出门、出游,这是人之所欲、人之本能;若长时间“禁足”、“静默”,就会情绪焦躁、抱怨生病。世卫组织报告说,新冠流行第一年全球焦虑和抑郁发病率增加25%;中科院陆林院士说,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全球新增超过7000万抑郁症患者、9000万焦虑症患者、数亿人出现失眠障碍。

二是提升国民文明素质。“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士人”的要求,认为旅行旅游是成才不可或缺的学习途径,可以获得比书本知识更加有益的见识,让人心胸开阔、淡泊宁静、文明礼貌,放到今天则应该适于全体国民。

三是增加社会就业岗位。这是世界旅游组织和各国政府公认的旅游产业优势,其劳动密集型和综合智力型的就业特征,可以吸纳各个层次、各种知识背景、各个年龄段的数量庞大的人群就业。

四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凡是旅游兴旺的城市,必定是声名远扬、繁荣昌盛;凡是搞好旅游的乡村,必定是乡村振兴、农民富裕。

五是助力文化强国建设。旅游有助于挖掘、活化、传承、赋能文化,通过文旅融合,实现“以旅兴文”;旅游还可提升国民文化修养,提高国民文明素质,增强文化自信,培养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六是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我国已有高达3亿人次的国际旅游规模,这是中外文化和文明交流的最重要载体和最宽广渠道,通过旅游可以实现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树立中国和中华民族的良好形象。

旅游业的以上作用和功效,由于遭遇疫情的影响和干扰,而暂时难以充分发挥,所能做到的较以前明显减少,但作为产业功能并未因此而失掉或改变,旅游依旧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旅游仍然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因此,在抗御疫情的最后关头,仍要强调旅游行业的自信,自信之底气来自于产业韧性,“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对旅游抗打击力的最恰当比喻,只要坚信这一点,就能增强抗御疫情的信心和毅力。

 

本文作者:高舜礼 系旅游资深专家、中国旅游报社前社长/总编辑

标签: 高舜礼 文旅 疫情
版权声明:原创内容版权归新旅界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摘录或转载的第三方内容,仅为分享和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新旅界的立场,也无法保证其真实性,转载信息版权属原媒体及作者。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更多 一周热门 更多 品牌栏目
更多 品牌活动
更多 文旅高层说
更多 文旅大咖说
更多 评论员专栏
  • 吴志才

    华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系教授,博导,华南理工大学广东旅游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乡村振...

  • 赵晋良

    新旅界特约评论员,暨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毕业,从事主题公园研究及相关工作12载,现就职于中国旅...

  • 余良兵

    现任永行资本董事总经理,负责消费升级各细分行业的投资。此前曾长期服务于中青旅,曾先后负责投...

  • 曾博伟

    博士,长期负责中国旅游发展战略制定、主持旅游政策研究和旅游体制机制改革工作,执笔起草众多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