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品牌栏目 > 正文

闲话文旅 | 黄印武在沙溪古镇的十七年

2020-02-26 10:44:49 新旅界 王薪宇

“相比沙溪古镇,黄印武更引起我的好奇。”

《闲话文旅》是新旅界推出的一档栏目,旨在记录文旅从业者对于文旅的感性思索和故事。我们相信文旅作为一种精神消费,不仅仅是商业模式、产品设计、运营效率和投资回报,它更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和人文情怀。不求客观全面,但求有温度的感悟……

作为文旅媒体的主笔,我常去各地走访文旅小镇,听各种各样的人物发表关于文旅小镇的言论,有时候我自己也参与这些讨论。在此过程中,我常常想起黄印武,想起与他的那场访谈,自觉或不自觉将眼前的小镇和黄印武主导下的沙溪古镇相比较。这让我一次又一次的深思,关于文化人和旅游人之间的思维鸿沟,关于文物、历史建筑和传统文化,以及我们工作的意义。

那是2019年5月,云南卫视《小镇大赏》节目走进云南剑川县的沙溪古镇,我作为嘉宾与沙溪复兴工程负责人黄印武及当地官员同台讨论。那是我第一次上电视直播节目,怀着有些忐忑的心情到沙溪古镇参观,随后与节目组讨论台本。

云南卫视《小镇大赏》节目现场

相比沙溪古镇,黄印武更引起我的好奇。事实上,直到我录完节目离开沙溪,我对这座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古集市并没有多少感觉,对黄印武的迷惑和不解却越来越多。

沙溪古镇的与众不同

沙溪古镇的修复理念和经过,新旅界曾经发文叙述过(文章回顾:),在此简略叙述。沙溪复兴工程是瑞士和中国合作的公益项目, 2003年项目启动,毕业于瑞士联邦理工学院建筑系的黄印武出任瑞士方负责人,驻守沙溪十七年。由于该项目受国际慈善资金资助,国内地方行政意志和商业利益对其施加的影响较小,沙溪古镇得以贯彻“最大保留、最小干预”的国际先进理念。

这样的理念主导下的沙溪复兴工程,呈现出几个与众不同的特点。第一个是修的慢,沙溪复兴工程从2003年起,进行了6期,现在仍在进行中。17年修了多少房子呢?在我看来并不多,百平米的四方街和街面上重要建筑兴教寺、魁阁带戏台、老马店等,以及散落镇里的几处民居、寨门等。黄印武告诉我,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国内的人来考察沙溪修复时总是说“你们修的太慢了 ”,国际的团队来的时候总是说“你们修的太快了”。他举例说,欧洲某地要修一个祭坛遗址,调研了6年还没有动工,还在做口述历史。

第二个特点是修完还是破破旧旧的样子。这是由于修复团队秉持“最大保留、最小干预”的原则,建筑上所有的历史印记都尽量保留,黄印武将这些印记称为“时间的痕迹”,从几百年前的到几十年前,重要的不重要的,显眼的不显眼的,好看的不好看的,都要保留。因此,建筑修复完之后还是原来的建筑,材料还是原来的材料,只是通过修复保证建筑安全性和功能性。例如,沙溪古镇重要贸易广场的四方街,由碎石砖铺成,为了保证四方街的排水功能,修复团队将每一块砖挖出来,标上号,记住位置,再铺回去。每一栋建筑,都根据它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修复方案,一些必须要改变或添加的地方,修复团队也作成可逆的,方便以后随时调整回去。

第三个,黄印武几乎不考虑沙溪的旅游价值。在所有的场合,黄印武谈的都是修复保护、文化复兴、乡村社区共建等,不谈旅游,不谈游客体验,也不谈经济效益。我认为,旅游是历史遗产、传统文化乃至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的经济价值体现,而经济效益也能促进历史文化更好的保护。国内很多其他古镇也这么想,在保护和开发之初,就考虑了后续的旅游功能挖掘。然而,沙溪古镇不是,国际慈善基金和瑞士专家们只为保护这片历史空间,如果说其他目的,就是希望当地人作为主体,在这片历史空间里延续和传承当地文化。为此黄印武做了诸多努力,例如2011年沙溪出现本地人流失,宅子租给外来商户的风潮,政府为繁荣经济对此予以默许和支持。黄印武却感到忧虑,开始频频出现在媒体上,呼吁外界关注沙溪,并开始着手进行社区共建的探索,试图增强村民内部的活力、能力和自组织,以此恢复他们当地发展主人翁的身份。

在我看来,修的慢这点很好理解,因为要最大化保留历史印记。但历史印记意味着什么,它的价值是什么,这一点上我对黄印武产生了误解,我以为保留历史印记是尊重历史,但实际上,黄印武这么做的原因是敬畏它的人文价值。我对黄印武的第二个误解,是他在沙溪坚守十七年的原因,我以为是他对古建筑和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无私奉献的精神,然而一番深聊之后,才发现我的理解十分失真且浅表,黄印武这么做的原因,同样是人文主义精神,他是一个对待自己的人生极真诚的人。

文旅古镇的功利主义和人文主义

在谈人文价值和人文主义之前,我想先谈谈实用主义,或者功利主义。功利主义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普遍的价值观,它根植于人趋利避害的生物本能,它的哲学解释是“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以行为的实际功效或利益为判断行为正当与否”,具体社会实践上,它鼓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鼓励提升生产效率,追求物质的极大丰富和充足。从个体层面,它鼓励个人追求物质或有明显实际价值的目标,以及鼓励个人投身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生产效率提升的事业。功利主义的前提是“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然而 “什么是幸福”,这在哲学上还是一个答案尚不明确的终极问题,因此功利主义从人的生物本能中,派生出追求物质享受、肉体满足、金钱和权力等幸福的目标。

人文主义并非是功利主义的对立面,它只是从另一个角度阐述“幸福”和人生追求。相比物质带来的幸福,人文主义更关怀人的情感、价值、尊严和自我实现。

以沙溪的古建筑为例,我认为古建筑至少有三方面价值,首先是史料价值,这些建筑作为历史文物,帮助我们构建出历史图景,了解过去的人的生活生产方式。史料价值是文化人和历史学者所关注的,在一定程度上它有实用性的,用来探寻我们的过去。第二是审美价值,建筑本身的独特风貌,以及蕴藏的和谐之美,打动人心,这是文化人、旅游人和游客都能感受到的。审美价值对于游客来说是人文价值,满足审美需求,而对于地方政府、投资商和古镇商家来说,审美价值可以转化为经济利益,它是功利价值。古建筑的第三方面是人文价值,人文价值是建筑所承载、所记录的人的记忆和情感,这些记忆和情感是由人的生命产生的,而且不可再生,所以从人文的眼光来看,它们是宝贵的。

沙溪复兴工程负责人黄印武

黄印武对此有更细致的解释,“专业上通常把遗产价值分为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等,这些价值它其实是一个整体,所不能去单独的突出某一方面,或者只保护某一方面的价值。”

黄印武认为过去我们的文化遗产保护,重视物质层面的保护,却轻视非物质层面的保护。任何一个文化遗产,它同时具有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两个属性的。只有物质文化遗产属性的话,它就是博物馆的文物。只有同时保护物质和非物质,它才是一个生活态的文化遗产。

非物质的部分是跟建筑密切相关的,能够体现遗产价值的生活和活动,它集中反映了这里过去的社会制度、文化生活、家庭伦理、以及人的价值观和思想认知。它也凝结了过去人的情感和记忆。

人的情感和记忆如何体现在建筑上?我试着举两个例子来阐述。我曾看过一个短视频,一位二十多岁的男青年,站在一面农村常见的红砖墙前,砖墙古旧,有些缝隙里还爬出一根野草,男青年激动的指着一处缝隙,顺着他的手指看去,缝隙里藏着一颗玻璃弹珠。他说,这是二十年前他和小伙伴玩弹珠时不小心卡进去的,卡的位置高,他和小伙伴们都够不到。二十年过去,当年够不到的弹珠如今触手可及。但他永远不会把弹珠抠出来。弹珠还卡在墙缝里,当年一群兴奋玩闹的孩童,已经再也回不去了,只有透过和记忆捆绑在一起的弹珠,看见他们的身影。

还有一个视频是一位爸爸带着五岁的儿子在草地上玩滑梯,滑梯的形状是一头优美的食草恐龙,孩子从恐龙尾巴里爬上去,顺着恐龙长长的脖子和嘴巴一滑而下,笑着冲向爸爸。爸爸感慨万千,在他小时候这座滑梯就在这儿,他和他的父亲曾经有过一模一样的场景。一座滑梯凝结了父子三代人的记忆,相信不止这三人,更多的父母子女在这座滑梯上有类似的温情和感动。如果有一天,滑梯被拆迁了,对于这些人来说,该是多么遗憾和惋惜。

以上两个事例说明建筑如何承载人的情感和记忆,仅二十年左右的时间跨度,这些痕迹里蕴藏的关于成长、童年、家庭、温情、传承以及时光飞逝,就足够引起当事人和旁观者的感慨。这些情感和记忆是非物质的,它们的价值无法量化,论起实际效用,或许不如一顿饭、一件衣服来的直接,然而它们给当事人的心灵冲击十分强烈。这种心灵冲击引起内心的剧烈波动,它更贴近“幸福”。

沙溪古镇跨度数百年,一代代人在这里生生不息,无数人在这里悲欢离合、生老病死,它见证过无数家庭和整个村落的命运起伏。处处是时间的痕迹,处处隐藏着过去的人的情感和记忆。照壁上一行被风雨侵蚀褪了色的题字,一片被人故意污毁的壁画,一处不甚和谐的修补痕迹,一座未完工的寨门……这里展示的一切,背后都藏着前人鲜活的身影。他们存在过,后来消失了,这些痕迹是证据。抹去了这些痕迹,那就抹去了他们的记忆和情感,他们存在的证据再也没有了,这是绝对意义上的死亡。

再举一个例子,著名导演王潮歌在制作旅游演艺《只有峨眉山》时,将一个真实的村子改造为剧场,其中有一间房子是一个寡妇的故居,里面充满贫穷和艰难生活的痕迹,以及在这艰苦中闪现的抗争和一丝幸福的痕迹,王潮歌再三强调这些痕迹都要保留,然而由于施工方的失误,在做墙体加固时候将这些全部抹去。王潮歌得知后当场痛哭,一边痛哭一边怒斥“这是罪行,不可饶恕”,“这个墙彻底没了,你们根本不尊重!根本不理解!没了就永远没了,不可复制,不可再得”。

黄印武、王潮歌他们是人文主义者,他们对时间痕迹充满敬畏,这敬畏来源于他们对人的尊重,以及对生命和死亡严肃的思考。大多数旅游人和游客则是功利主义者,他们信奉经济价值,信奉生产和效率,追求物质和感官的满足,他们也会被情感和记忆的心灵力量打动,但他们却很少意识到,这种心灵的满足可以作为人生的追求。我想,这和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有关。

云之中-园林景观剧场(图片来源:只有峨眉山公众号)

例如,有一篇小学课文,鲁迅刻“早”字的故事。鲁迅小时候为了给父亲抓药,上课迟到被老师批评,默默在课桌上刻了个“早”,从此再也没迟到。老师们告诉我们,这个故事是说鲁迅的勤学和刻苦,我们要向鲁迅学习。但我想,鲁迅先生在多年之后向别人讲述这个故事时,他再次看到这个“早”字时,他想到的未必是勤学刻苦,而是一串串童年记忆向他涌来,他看到曾经自己小小的身影,看到老师、同窗,或许还有药铺老板和父亲。以一颗饱经沧桑的心灵再去回味童年的心境和际遇,激发的感慨和唏嘘比“勤学刻苦”要真切的多。这种童年记忆和时光流逝对心灵的触动,它是人文的,它不“实用”,在老师看来“勤学刻苦”对孩子们的成长成才更有帮助。所以老师不讲人文,只讲功利,老师不讲,孩子也就不懂。

其实,人文所蕴含的心灵力量固然更接近“幸福”,但功利主义也是这个社会不可或缺的,毕竟功利主义有促进生产力发展和效率提升的实际意义,一个社会不能人人都去谈心灵、谈诗歌、谈美,保持多样和多元才是社会的活力之源。然而,现实世界恰恰相反,几乎所有人都在谈功利,没有人关怀人的情感和记忆。沙溪古镇几乎是一个孤本,国际资金和国际专家团队使其免于国内通常的大干快上、过度商业化、游客体验优先等等,使其贯穿了最大化保留时间痕迹的理念。行走在这样的古镇,你能看到满街古人的身影。

黄印武为何要在沙溪?

黄印武意识到了沙溪是一个孤本,这是他一直留在沙溪的一个重要原因。“我想看看它以后会怎么样”,他对我说。黄印武说的很轻松,但我清楚他不是个旁观者,他是十分重要的参与者,甚至比当地人更积极保护这片历史空间。黄印武对沙溪老百姓没有超出一般的喜爱,在参与沙溪复兴工程之前,他也没有来过沙溪,对古建筑也没有特别的兴趣。在参与修复工程后,他并没有想过会待十七年之久。但他却随着复兴工程一期接着一期做了下去,开始是瑞士方代表,后来随着中国国力增强,瑞士方退出,中方成为出资人,黄印武就转为中方负责人,继续他的工作。

作为一个瑞士联邦理工学院建筑系的高材生,在这片山沟里驻守十七年,至少在经济收入上是巨大的损失,沙溪复兴工程虽然发工资,但显然不能和一流建筑师的收入相比较。我问他,你没有想过赚钱吗,你有经济压力吗?他说,如果在大城市会有,在沙溪没有。

“你在这里,一点私心都没有吗?”

黄印武晃了晃脑袋,微微笑,如同透露一个珍藏许久的秘密,告诉在场的人,“我最大的私心是气候,我很喜欢这里的气候。以前,我没那么忙的时候,喜欢搬把椅子,坐在院子里看天上的云”。

听到这个回答,我十分惊讶,不仅惊讶于这个答案本身,更惊讶他说这句话时候的坦然和真诚。一个四十多岁有成就、有地位的男人,面对一群并不熟悉的人,竟不惮于暴露自己内心的纯真和孩子气。须知如果在北上广深,一个中年男人在商业饭局上说出同样的话,该是多么的不合时宜。

后来我才想明白,这同样是出于人文主义的价值观。人文主义者珍视人的情感、尊严和价值,他们也同样珍视自己的人生,所以以极真诚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生命。人文主义者深刻的意识到,生命终将消失,以生命终将消失这个结局反推我们的人生,我们很多所谓的人生追求会瞬间失去意义。例如我们努力工作,但我们就职的单位会消失,我们的产品会消失,同事、客户、竞争对手都会消失;我们为买房买车,为了别墅靠大海的梦想辛劳一生,然而我们的房、车、别墅都会消失;我们为了抚育下一代倾注心血,但我们消失许久之后,我们的下一代也会消失,下一代的下一代都会消失。我们的人生如同在沙滩上作画,每一次潮起潮落就像一代人生命的开始和结束,无论这代人画下什么,一次潮来潮去,一切不留痕迹。

在这沙溪古镇,数百年来,一代代人在此经历生老病死,无数家庭和整个村镇的命运随着大时代起起伏伏,不管他们有多大的差异,人生追求多么不同,他们都消失了,只剩下仅存的一点点存在过的痕迹,被黄印武和其他修复团队成员们绞尽脑汁奋力保留。

其实每个人都知道我们终有一死,但大多数人不会严肃的思考这个问题,除非死亡真正迫近。人文主义者,对生命和死亡有深刻的思考,他们基于这个终局提前布置自己的人生,这使他们对待人生极度真诚,内心渴望什么就直截了当的去追求,内心厌弃什么就毫无犹豫的抛弃。黄印武就是这么做的。在他本科毕业后,在国内做了几年建筑师,当时跟随一位非常优秀的老师见识到了中国建筑的顶级水平,他发现这样的建筑师的人生不是他想要的,于是抛弃了当时已经很优厚的待遇和光明前途去找寻人生新的方向,随后他以优异的成绩从外交部百里挑一的公务员选拔中胜出,然后还未报到就又放弃了这个令人羡艳的人生坦途。黄印武说,他从来不在乎别人对他的评价。

后来他又到瑞士联邦理工学院读研。2003年,沙溪复兴工程开始筹划,瑞士方需要一个中国人驻守当地,找到黄印武,他接受了这个邀请,至今不改。黄印武说,做这个项目一个主要的原因是,这么做对别人有好处,对他也有好处。

黄印武不想要什么就果断放弃什么,想要什么就选择什么,无关金钱、物质和别人的评价。想在沙溪看云,就在沙溪看云,这是一种极真诚的人生态度,看透了生死的人,人生才能如此开阔。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种选择的结果使人生的价值更接近“永恒”,做一个建筑师,盖公寓别墅写字楼,修桥修路,这些建筑不过七、八十年寿命,建筑已经是众多职业中产品最长寿的,终究不过百年,而修复一座古镇,复兴这里的文化,他的“产品”和这座古镇融为一体,古镇活多久,他的“产品”和名字活多久。一千年后,沙溪这座独特的孤本或许将更加珍贵。长久和“永恒”能抵消死亡带来的恐惧和消失。

人文主义者这种真诚的人生态度,使他们选择自己真心喜欢且有价值的事业。也许有人会问,既然死亡使人生的追求变得没有差别,那追求当下的肉体欢愉和物质享受,不也是一种合理的选择?事实上,人文主义者很少把肉体欢愉和物质享受作为人生追求,原因是人无法逃避的除了死亡,还有孤独。无论是谁,无论有多么大成就,孤独总难以逃避,孤独的存在消解了大多数欢愉和享受带来的好处,越沉溺于物欲,孤独的反噬越严重,能抵抗孤独的不是物质,而是透过情感和记忆,与他人、与自己获得一种心灵共鸣。或许,这也是黄印武看重建筑上附着的情感和记忆的一个原因。

沙溪美吗?虽然我说了这么多,但我依旧算不上很喜欢沙溪,唯有一个时刻例外。那是我在沙溪录节目的前一天晚上,闲逛着走进一家老民居改造的书店,书店很小且全是旧书,灯光昏暗,我随手抽出一本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坐在临街窗前的旧书桌上翻看,不一会儿听到窗外有人对我说“嗨”,那是一位染了一撮蓝头发的蓝衣少女,我并不认识,我不答话看着她,目光里满是疑问,“我认识你吗”,她被我盯的略显尴尬,跳开了。随后我才明白,原来在沙溪,陌生人也可以互相打招呼。

版权声明:原创内容版权归新旅界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摘录或转载的第三方内容,仅为分享和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新旅界的立场,也无法保证其真实性,转载信息版权属原媒体及作者。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更多 一周热门 更多 品牌栏目
更多 文旅高层说
更多 文旅大咖说
更多 评论员专栏
  • 吴志才

    华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系教授,博导,华南理工大学广东旅游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乡村振...

  • 赵晋良

    新旅界特约评论员,暨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毕业,从事主题公园研究及相关工作12载,现就职于中国旅...

  • 余良兵

    现任永行资本董事总经理,负责消费升级各细分行业的投资。此前曾长期服务于中青旅,曾先后负责投...

  • 曾博伟

    博士,长期负责中国旅游发展战略制定、主持旅游政策研究和旅游体制机制改革工作,执笔起草众多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