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研究报告 > 正文

乡村振兴 乡村旅游时代的精准扶贫路径探索

2018-03-02 15:03:49 生态之源

“乡村旅游+精准扶贫” 是指在具有一定旅游资源条件、区位优势和市场基础的贫困地区,通过开发旅游带动整个地区经济发展。

旅游产业是朝阳产业,是扶贫脱贫的重要支柱和建设美丽中国的助推器。到2020年前,我国政府计划通过发展旅游业使1200万人口脱贫,这些人口占全国脱贫人口的17%。旅游业特别是乡村旅游业是贫困地区增加农民收入最现实、最直接、最有效、最可持续的支柱产业。

“乡村旅游+精准扶贫” 是指在具有一定旅游资源条件、区位优势和市场基础的贫困地区,通过开发旅游带动整个地区经济发展。通过深入到每村每户,针对性地帮扶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一种产业扶贫开发方式。通过乡村旅游实现精准扶贫,对于打赢扶贫攻坚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

乡村旅游推动精准扶贫

乡村旅游扶贫是精准扶贫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它和一般的输入式的扶贫方式不同,是一种“授人以渔”的扶贫方式,是精准扶贫一个长期有效的方法。经济发展水平低的贫困地区产业基础薄弱,迫切需要寻求某种产业发展的推力。乡村旅游的发展会形成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由城市自发而持续地向农村传输,发挥旅游乘数效应,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成为贫困地区发展的推力。

贫困地区的旅游开发自我启动困难,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障碍重重,需要外援力量的支持,而政府的“扶” 可作为一种外援力量成为贫困乡村旅游开发不可或缺的拉力。精准扶贫与乡村旅游相融合是推力与拉力向同一方向形成的合力,势必会加快旅游发展与贫困人口脱贫。

\

但是,“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融合带来旅游产业发展与经济水平的提高,不仅仅是贫困与乡村两个要求就可以,而是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旅游精准扶贫视域里,贫困被理解为是一个“贫”与“富”的矛盾综合体。在精准扶贫地区,一方面表现为经济、基础设施条件等方面的贫困,另一方面则表现为旅游资源的丰富和独特或者市场区位条件的优越;一方面表现为收入、某方面能力或权利等方面的贫困,另一方面表现为参与旅游发展具有优势,如拥有某方面的独特技艺等。

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至少可以从六个途径使贫困农户实在增收:

1、土地经营权流转收入,将闲置的土地由旅游项目开发业主充分利用起来取得租金收入。

2、资产股权收入,以土地、房屋等资产入股旅游项目获得的股权收入。

3、务工收入,旅游开发后带来的就业机会增多,可提供大量就业岗位。

4、农副产品收入。当地特色农副产品,如鸡蛋、竹笋等绿色有机农产品可发展成为旅游商品。

5、特色工艺品收入。部分有特殊技能的农户可通过发展当地特色手工艺品如竹编、根雕等特色旅游商品收入增收。

6、开办农家乐收入。部分贫困户可因地制宜开办农家乐,为游客提供餐饮、住宿、导游等服务实现增收。

“乡村旅游+精准扶贫” 存在的问题

融合缺乏联动性

乡村旅游产业与精准扶贫产业相融合形成的新兴产业形态,有一个探索和发展的过程。就目前而言,许多地方还没有达成产业融合发展的共识,主要表现在发展思路不明确、引导力度不够、宣传不到位、分工责任不明确。同时,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融合发展存在很多限制因素,如投入资金问题、信息吸纳问题、人口素质问题、权力资本问题、发展机遇问题,都是由于联动性缺乏造成的。

规划缺乏可操作性

在乡村旅游规划过程中,由于缺乏资金、统筹安排等问题,使得在规划过程中各个乡村规划都是复合式的应付性规划,项目大同小异、覆盖全面、毫无特色,各个乡村千篇一律。规划的适宜性、落地性、特色性、精准度不高,使得乡村旅游规划价值和意义不大。

旅游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

乡村地区旅游发展模仿行为严重,最终形成的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模式单一、内涵单薄,无法形成特色产品和核心竞争力。观光型的产品占有大多数,体验式的消费产品较少,市场竞争力薄弱。做到了以资源为基础,但是没有做到以市场为导向。

\

服务管理缺乏规范

旅游行业是综合性的产业,旅游产业与扶贫产业的融合,加大了跨行业性,交通、医疗、餐饮、住宿等多种行业的融合必然造成有利益时相争,有责任时互相推脱,系统化管理的缺乏造成责任不明。加上缺乏法律法规的支撑,使得管理更加涣散。规范与质量问题成为制约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精准扶贫扶强难扶弱

精准扶贫过程中发现贫困户多数是经济、能力、知识欠缺,或者多种情况叠加,导致对贫困人口的帮扶有更大的困难性。在实践中,还出现了“争扶贫” 的情况,使得在帮扶过程中对精准扶贫工作造成了干扰。随着“到人到户” 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农民“争贫困”、政府部门扶持政策衔接协调不够等问题凸显。

人才缺乏,服务水平不高。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没有专业人员参与是不能提高竞争力的,也不会形成良好的产品和服务,通常人们认为只要是当地的人,就会熟悉当地的民风民俗,就能给游客带来不一样的体验和感受。这也是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一个误区。

乡村旅游下精准扶贫路径探索

旅游扶贫是当前以旅游开发项目带动贫困地区的生产,促进经济增长,帮助贫困居民快速致富的产业开发方式。通过旅游扶贫能够高效配置市场资源,节约资源成本,特别是社会成本。乡村旅游路径下的精准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实践中一定要建构能够发挥良好效应的乡村旅游的精准扶贫实现路径。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实现整村脱贫的具体路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完善乡村旅游配套设施

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包括当地的道路交通、环境卫生、住宿餐饮、购物服务等方面的硬件配套服务以及相应的信息服务等。要做好当地的环保工作,维护村庄的生态平衡,保持当地的民俗风情。展现小村风景的地域色彩,塑造舒适、安全的旅游形象。

创意开发乡村旅游产品

由于乡村旅游产品独有的区域特点,它承载着游客对乡土风味的美好感情,能够起到树立当地旅游的品牌形象的作用。在旅游产品的研发和创新过程中,一定要依据当地的区域特点,不断植入文化因素、艺术理念。

\

创新乡村旅游营销模式

首先,联合多个乡村景点,构建乡村旅游度假联盟,与当地旅行社合作,进行宣传、营销,同时利用新闻媒体和当地的文体活动进行宣传。此外,实施目标化营销战略,紧紧依靠当地政府和市区旅游主管单位,进行宣传。最后,应建立自己的旅游网站,利用网络平台对自己的产品进行推销宣传。各地区应因地制宜,利用多种渠道创新乡村旅游营销模式。

通过旅游市场主体的投资带动旅游扶贫

基层在实际工作中探索创新出来了“两带两加”旅游扶贫项目,就是景区带村、能人带户、合作社+农户、企业+农户,通过景区、能人、合作社、企业等旅游市场主体的投资、运营来带动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分享旅游收益,实现脱贫。

深化旅游供给侧,推进“旅游+”

以“旅游+”为手段,培育旅游新业态,助推振兴实体经济。大力实施产业+旅游行动,着力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快创新。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促进乡村特色旅游资源产业化;积极推进“乡村旅游”+“互联网”的形式,形成全新的商业模式-乡村电商、乡村旅游“智慧”服务。

\

乡村旅游扶贫是一项能够让农民实现脱贫、走向致富的利民工程、民心工程。要让农民在发展乡村旅游中充分获益,真正发挥“乡村旅游业+精准扶贫”的作用,关键是要发挥农民在乡村旅游开发、经营中的主体地位,这种主体地位不仅仅是强调农民开发主体或经营主体,更要强调他们自身要在思想上树立主体意识。由于缺乏市场意识、专业知识等方面的原因,作为资源所有者的当地农民往往不了解市场,不了解自己所拥有的资源的经济价值,更缺乏投资能力。因此,发挥乡村旅游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的重要作用,各种扶贫要素都应该围绕扶贫这个目标开展,通过乡村旅游实现精准扶贫,社会更方面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版权声明:原创内容版权归新旅界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摘录或转载的第三方内容,仅为分享和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新旅界的立场,也无法保证其真实性,转载信息版权属原媒体及作者。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更多 一周热门 更多 品牌栏目
更多 文旅高层说
更多 文旅大咖说
更多 评论员专栏
  • 吴志才

    华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系教授,博导,华南理工大学广东旅游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乡村振...

  • 赵晋良

    新旅界特约评论员,暨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毕业,从事主题公园研究及相关工作12载,现就职于中国旅...

  • 余良兵

    现任永行资本董事总经理,负责消费升级各细分行业的投资。此前曾长期服务于中青旅,曾先后负责投...

  • 曾博伟

    博士,长期负责中国旅游发展战略制定、主持旅游政策研究和旅游体制机制改革工作,执笔起草众多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