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研究报告 > 正文

巨头持续加码布局 国内主题乐园市场群雄混战或加剧?

2018-05-10 15:27:42 人民网

尽管全球主题乐园市场增长已经放缓,但在国内,主题乐园的建设热情却并没有因此衰减。

尽管全球主题乐园市场增长已经放缓,但在国内,主题乐园的建设热情却并没有因此衰减。今年4月上海迪士尼乐园的第七个主题园区“迪士尼·皮克斯玩具总动员”正式开门迎客;近日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环球影城也计划扩大北京300英亩主题公园的投资计划,将投资额增加一倍至65亿美元。不仅如此,国内知名的主题乐园品牌如方特、欢乐谷、宋城等也在加速布局。据了解,目前全国已累计开发主题公园式旅游点2800多个,是美国近60年开发数量的70多倍。

\

而伴随着消费升级以及消费者对游玩体验的追求,国内游客对主题乐园的消费热情也持续高涨。据驴妈妈旅游网的统计显示,主题公园“霸榜”清明假期热门景点,热度超过传统景区。另外,美团旅行发布的《2018五一小长假人气榜》也显示,年轻群体,尤其是95后最爱的旅游产品之一就有主题乐园。

但与此同时,主题乐园存在的频繁烂尾、规模不盈利、地产化倾向、缺乏特色等问题也不时被诉诸报端。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等5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规范主题公园建设发展的指导意见》,也指出了主题公园建设发展中出现的“概念不清、盲目建设、模仿抄袭、低水平重复”、“有些地区出现了地方债务风险和房地产化倾向”等诸多问题。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不少主题乐园都是作为房地产开发的“陪跑者”,乐园本应有的功能属性建设得不到重视,所以很大程度上就导致了很多问题。而整体发展环境的不甚理想,对整个主题乐园产业来说,要想有长足的发展似乎也不太容易。所以,迪士尼乐园在进军国内市场后能够迅速展开“超级收割”,在一定程度上就冲击了国内的一些主题乐园。

有了头部主题乐园的竞争,长三角周边的一些缺乏特色、没有真正形成主题的乐园,入园人数也有了明显的下滑。公开资料显示, 在开园的一年内,上海迪士尼乐园吸引了超过1100万人次的游客数,成为了中国乃至全球发展速度最快的主题乐园。

而一年的时间让上海迪士尼赚的盆满钵满,在证明了中国消费者巨大的消费能力的同时,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主题公园布局国内市场。例如,除了环球影城布局北京外,因惊险游乐设施闻名的六旗计划2019年在浙江省海盐开设中国首个设施,目前正在筹划的第二处拟设在重庆。日本长崎县的大型度假设施豪斯登堡的运营企业相关人士也称:“正在探讨以2020年为目标进驻上海近郊。”

正是看好国内消费市场,环球影城才选择扩大投资。华尔街日报援引主题公园咨询公司负责人Dennis Speigel的分析称,增加的投资将用于扩大零售和娱乐项目的空间,改善规划的景点和新增包括哈利波特相关项目的建设土地。该公园还将建设变形金刚、小黄人和功夫熊猫等电影IP相关的景点。

像哈利波特、变形金刚、小黄人和功夫熊猫等经典IP,对于国内的消费者来说也是耳熟能详的,有着很普遍的消费基础和市场认可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环球影城对国内市场的信息。而环球影城将投资额增加一倍至65亿美元,也已经高于上海迪士尼累计55亿美元的投资。

不可否认,世界级的优秀主题乐园,在运营能力、IP塑造、品牌等方面要优于国内的主题乐园,但随着国内文化产业、休闲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国内的主题乐园也开始向真正的乐园建设迈进。经过20多年的发展,国内不少主题乐园也已经逐渐从房地产开发的“陪跑者”,向集休闲娱乐、餐饮住宿、影视传媒等一体化的泛产业模式转变,甚至开始在国际市场崭露头角。

几大本土老牌主题公园实力抢眼。据主题娱乐协会(TEA)与休闲经济咨询机构AECOM发布的《2016全球主题公园报告和博物馆报告》显示,2016年华侨城、华强方特和长隆集团入围全球接待人次最多的主题公园前十强。且3家主题公园整体游客增长率远高于其他国家,其中华强方特2016年接待游客同比增长37%,华侨城与长隆集团分别同增11.9%、16%。

以华强方特为例,其主营业务为文化科技主题公园和文化内容产品及服务。文化科技主题公园业务包括创意设计、主题公园的建设和运营,并成为公司主要的收入来源,2017 年度该业务收入占到营业收入的 73.88%。且景区接待游客数量超过了3800万人次。在文化内容产品与服务方面,华强方特主要有特种电影、数字动漫、衍生产品等业务。尤其是《熊出没》系列电影,都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

对于国内的受众而言,熊出没也是家喻户晓的动漫品牌。而把自主产权的知名IP形象融入到旗下的主题乐园中,在节约成本的同时,也能增强消费者对乐园的粘性。迪士尼的成功,其拥有的自主经典IP就功不可没。

但是观察国内多数的主题乐园,缺乏知名IP是普遍存在的问题。需要指出的还有,有些所谓的IP主题乐园,虽然有了IP加持,但仍然有诸多问题。比如知名度不够,缺乏深度体验等,其本质还是单纯的游乐园,没能给消费者带来难忘的体验。而这也就导致了一些乐园在开业不久就宣告失败的情况。所以对于缺乏IP、优秀体验产品的中小主题乐园而言,面临的挑战随着知名乐园的加码布局也在加大。

一批倒下了,一批新的主题乐园又在喧闹中拔地而起。但如果忽略“主题”建设,没有足够吸引游客的体验,是否最终会沦为闹剧呢?

标签: 主题乐园
版权声明:原创内容版权归新旅界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摘录或转载的第三方内容,仅为分享和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新旅界的立场,也无法保证其真实性,转载信息版权属原媒体及作者。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更多 一周热门 更多 品牌栏目
更多 文旅高层说
更多 文旅大咖说
更多 评论员专栏
  • 吴志才

    华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系教授,博导,华南理工大学广东旅游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乡村振...

  • 赵晋良

    新旅界特约评论员,暨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毕业,从事主题公园研究及相关工作12载,现就职于中国旅...

  • 余良兵

    现任永行资本董事总经理,负责消费升级各细分行业的投资。此前曾长期服务于中青旅,曾先后负责投...

  • 曾博伟

    博士,长期负责中国旅游发展战略制定、主持旅游政策研究和旅游体制机制改革工作,执笔起草众多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