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旅大咖说 > 正文

高舜礼:旅游业恢复很难在2023当年全面实现

2023-01-27 12:31:51 中国网旅游 高舜礼

从加快旅游业恢复需要看,全行业不能坐等疫后,要主动把握“当下”。

自2022年11月中旬,中央决策调整疫情防控政策后,国务院疫情防控机制陆续印发了新20条、新10条和对新冠进行“乙类乙管”等通知,标志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下的新阶段。对旅游业来说,去除人员流动的障碍,意味着旅游业有了源源不断的生产资料,旅游市场和旅游产业恢复的基本前提具备了。

那么,哪些因素关乎旅游业恢复呢?我想大致有六个:

一、旅游业恢复的大概标准。无论谁做分析研判,都离不开相应标准。去年11月,有的省份说前三季度旅游接待恢复至疫情前的99.7%,引起业界和媒体的质疑,就缘于恢复的标准问题。人们对此问题的认识,肯定是仁者见仁的,但总体上应有若干共性认识。例如:旅游接待人次与收入达到2019年的水平,是仅看某些省市,还是从全国总体来看;产业恢复是只看一两项大数,还是要与2019年实际情况作对比,如三大市场、客源市场结构、旅游收入构成等;除了旅游接待与收入外,是否还应看投资状况、旅游就业、企业绩效、发展质量等。如单看某一两项数据,很难全面反映旅游市场与产业的恢复。

二、国际旅游的放开时间。目前国内旅游已经开放,经营上已没有障碍,但这只是三大市场的一方面,入境旅游、出境旅游还只有开放的希望,允许进行护照的申领,但在给予来华签证的便利中,没有提及入境旅游;对出境旅游,则是“根据国际疫情形势和各方面服务保障能力,本着试点先行原则,有序恢复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也面临着欧美国家对中国入境游客的额外设限。对于经营出境旅游的企业来说,政策放开的早晚与彻底程度,直接关乎其旅游经营收入;对国内各旅游企业来说,入境旅游是一支重要的旅游消费力量,虽然只有1亿多人次,但对旅游业恢复具有标志意义。国际旅游的开放,是在春节前后,还是“五一”前后,对全国和各地旅游业的恢复进程是有影响的。

三、各地经济恢复与活跃程度。这关系到公务旅游、商务旅游、因私旅行(上学、就医、探亲、参加活动等)的恢复进度。在国际公认的旅游统计范围内,这些旅游形态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占有较大比重,例如,广东省纯旅游人数与不少省份相差不多,但旅游总量却高居全国榜首,原因就是经济发达造就了很多上述的“特别客源”,这些人群虽未必去观光、度假、休闲,但一定会有食宿、交通或购物的花费,对旅游业是直接进行了贡献,这也是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此外,经济的恢复与萧条,也事关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减,进而影响旅游市场复苏的进程。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23年全球经济增速进一步放缓至2.7%,为20年来除金融危机和疫情最严重时期之外的最低水平;我国由于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加之疫情防控政策趋向“放开”,经济加快复苏将是必然态势,但面临的困难、各地恢复的快慢却存在差距。

四、疫情前景与民众心态状况。疫情防控政策放开以后,出行不再有限制,必然带来阶段性的疫情上升。对城乡居民来说,不论是媒体报道、手机微信、街谈巷议,有关疫情状况的传播乃至渲染,则会加重心理上的阴影,对决策出游将是负面因素;经营人员因感染增多而大量脱岗,景区、酒店、餐饮、商业服务等难以充分开业,成为旅游正常接待的阻碍因素。年前,我前往皖赣二省差旅,就明显感到这种状况;目前不少地方疫情已呈走高之势,春节期间因探亲流的兴旺,疫情感染可能会有所增加。疫情何时得以减弱或控制,有防疫专家预测需在春节之后一段时间,无论这一预测准确与否,疫情前景与民众心态是影响旅游业恢复的重要因素。

五、城乡居民收入的恢复增长。这既是大众旅游需求向好的先决条件,也关乎旅游市场的尽快复苏。3年疫情使数亿家庭收入明显减少,支撑民众坚韧地生活下来的是中华民族重积蓄、度荒年的文化传统;过分期望疫后大众旅游很快反弹,就相当于是让百姓寅吃卯粮,搞“借贷式”、“努劲式”的消费,显然不符合“民以食为天”千古至理,旅游毕竟算不得生活首位之必需。因此,让失业者、下岗者尽快有工作、有收入,让民众的腰包加快恢复起来,是实现旅游业复苏和增长的重要条件。

六、出台必要的复苏支持政策。像旅游业这样受灾深重的产业,既要靠行业自身努力摆脱疫情影响,也需要各级政府大力扶持。在过去旅游业遭遇重大困难时,各级政府大都出台了纾困与扶持政策,以推动旅游业尽快走出困境。如今的情形,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扶持。例如,在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新形势下,可给予旅游业以新的战略定位;为推动纾困和复苏,可给予旅游企业适当补贴或延长享受疫情期间的扶持政策;为推动三大旅游市场的复苏,应加快开放国际旅游和增加签证便利;为促进旅游消费增长,出台落实带薪休假或激励出游的具体政策等。

在当前进行旅游业恢复的研讨和预判中,还有几个话题是必然常常会涉及的。

其一,我国的疫后或后疫情时代。这是指与疫情期间相对应的时间界限和节点。当前这个时段,不再限制人员流动,与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限制流动明显不同,是否就已处于疫后呢?我认为,不能做这样的判断,一方面是新冠疫情在局部地区仍居高不下,且传染致病率较高,视之为疫情结束为时尚早;另一方面何时宣告疫情终结,需要我国政府或主管部门加以宣布,或者世界卫生组织作权威性的界定。因此,当下这个时段与“疫后”虽紧密相连,也可抓紧推动旅游市场、旅游产业的复苏,但尚不属于后疫情时代。

其二,我国旅游业恢复的时间。业界对此看法也明显不一,有乐观派(较快派),也有悲观派(渐进或稳妥派)。我凭着多年的专业直觉判断,旅游业恢复将很难在2023当年全面实现。

其三,我国旅游业疫后的变化。三年疫情对旅游业产生了深重影响,业界有研究者认为,疫后旅游业必然会出现诸多变化,有的认为旅游需求、消费习惯、产品趋势都将进行调整,有的认为旅游要进一步向高质量发展。我认为,发展变化是一种渐进的常态,对当前的旅游企业来说,复苏与恢复是第一位的,改进和提升是这之后的;在旅游复苏的过程中,同步进行旅游的改进和提升,从理论上说有一定可行性,但实践中恐怕很难落地。就如同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命题,在旅游行业已提出15年,但整体进展并不是很快,前几年又以“高质量发展”替代了“转型升级”。预测是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要变成现实则往往颇费气力、颇费时日。也就是所谓,既要仰望太空,更要脚踏实地。

业界人士多已习惯说搞好疫后旅游业的恢复。现在不是疫后,疫后还有一段时间,但从加快旅游业恢复的需要看,全行业不能坐等疫后,而要立马主动把握“当下”,加紧启动相关复苏工作,因为旅游业恢复大前提已经具备,人员流动的障碍已经清除。让我们期待,有更多的地方能够迅速投身到旅游业复苏的行列!

 

作者:高舜礼 系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旅游报社前社长/总编辑

本文系作者2023年1月4日在ACSC文旅研究院年会上的主题演讲

版权声明:原创内容版权归新旅界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摘录或转载的第三方内容,仅为分享和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新旅界的立场,也无法保证其真实性,转载信息版权属原媒体及作者。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更多 一周热门 更多 品牌栏目
更多 品牌活动
更多 文旅高层说
更多 文旅大咖说
更多 评论员专栏
  • 吴志才

    华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系教授,博导,华南理工大学广东旅游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乡村振...

  • 赵晋良

    新旅界特约评论员,暨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毕业,从事主题公园研究及相关工作12载,现就职于中国旅...

  • 余良兵

    现任永行资本董事总经理,负责消费升级各细分行业的投资。此前曾长期服务于中青旅,曾先后负责投...

  • 曾博伟

    博士,长期负责中国旅游发展战略制定、主持旅游政策研究和旅游体制机制改革工作,执笔起草众多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