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旅高层说 > 正文

文旅高层说 | 戴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人民性、现代化和未来感

2022-01-26 11:41:12 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 戴斌

《“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专家解读与推进落实研讨会,戴斌院长在会上做了总结发言。

​​《“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于近日发布,为做好规划宣传、贯彻和落实工作,助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定于2022年1月21日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专家解读与推进落实研讨会,戴斌院长在会上做了总结发言。

​​2022年1月20日,一则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国发【2021】32号文件,以下简称《规划》)的消息上了热搜、霸了大小屏幕。党中央、国务院对旅游业的高度重视,对于正在经历最艰巨挑战、最漫长复苏和最深刻变革的旅游业而言,无疑是现阶段最大的政策利好和信心释放。《规划》站在两个百年未有大变局的历史高度,概括总结了“十三五”期间旅游业发展的历史成就和发展经验、科学研判了大众旅游进入全面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形势和挑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现代化为导向,擘画了“十四五”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蓝图。

​一、过去五年,是大众旅游全面发展的五年,也是融合发展、创新发展的五年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迎接一个大众旅游的新时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从入境旅游起步,很快就进入了国家战略视野,并以星级酒店和导游服务引领了社会生活的风向标。1999年国庆节“黄金周”开始,旅游业逐步进入国民消费为基础,入境、出境和国内三大旅游市场协调发展的新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旅游业更是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2019年的国内旅游、出境旅游和入境旅游市场规模分别达到60.5亿人次、1.55亿人次和1.45 亿人次,成为全球最大的国内和出境旅游市场。“十三五”期间人均出游超过4次,假日旅游成为新民俗,旅游成为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的刚性需求。这是一个足以载入世界旅游发展史册的伟大成就,也是建设旅游强国最为坚实的市场基础。

过去五年,也是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最好的五年。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都是为了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人民在旅程中领略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提升了文明素质,增强了文化自信。游客越来越愿意到访文博场馆、历史文化名城和休闲街区、红色旅游景点,越来越愿意参与到非遗和民俗活动中。旅游业的经济属性强、市场化程度高,在文化传播、文化创造和文明互鉴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成立不久,就确定了“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工作方针,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

过去五年,还是旅游科技创新和产业现代化取得长足进展的五年。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市场创新共同作用下,投资机构和运营商创造出了更多“旅游+”、“+旅游”的新业态,现代旅游业体系初步成型。在过去的两年中,旅游业统筹疫情防控、企业纾困和行业复苏,稳步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游客满意度再创新高。

二、未来五年,旅游业仍然处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新冠肺炎疫情是过去两年,也是“十四五”前半段旅游业最大的影响因素,但是从总体上看,旅游业仍然处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人民对旅游休闲有期待。就是在疫情期间,人们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旅游的向往,微旅游、微度假成为过去两年的热词和市场主体创业创新的市场基础。2021年劳动节假期,全国旅游出游人次甚至超过了疫前同期水平。即将到来的虎年春节,北京等城市周边的民宿和度假村,已是一房难求,“包个小院过大年”成为家人团圆的新选择。冰雪旅游、自驾旅游、研学旅游、高铁旅游热度不减。人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渴望休闲和旅行,无论是远方的美丽风景,还是身边的美好生活,都是人们愿意欣赏、体验和分享的。增长的意愿、升级的消费和下沉的市场,是旅游复苏的信心之所系,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之所在。

​国家对旅游发展有要求。《规划》对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有了更加明确的要求,要建设一批世界级旅游城市、富有文化内涵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城市和街区,发展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要结合长征、长城、大运河、黄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培育一批国家级文化旅游带和国家级精品旅游线路。在规划布局节点城市、带状线路和区域空间的同时,《规划》也对冰雪旅游、避暑旅游、夜间旅游、研学旅游、自驾旅游等新需求和新业态,从消费环境、主体建设、产品供给、市场监管和政策保障等方面做了明确部署。特别要指出的是,《规划》对发展和改革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交通运输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外交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民委、国家卫生健康委、金融管理部门、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支持旅游业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规划》还要求各地区要将旅游业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从已经发布的安徽等地方旅游业发展规划来看,均从需求侧管理、供给侧改革、制度创新等方面进行了响应和落实。

​产业发展动能有创新。科技和文化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全面、系统而深入地推进旅游业的变革、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更多的机构携资本、技术、文化、艺术、教育、体育等新要素新动能跨界而来。​新动能不是为了挽救一个旧时代,而是要创造一个新时代。从这些年中国旅游集团化发展论坛发布的文化和旅游融合案例、旅游科技创新来看,固然有些企业离场了,但是更多的企业在创新中前行。正是因为生生不息的创业创新,旅游业的边界从来就不是封闭静止的,而是动态演化的。

​​三、坚持人民性、现代化和未来感,奋力开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规划》系统研判了大众旅游新阶段的时代特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擘画了未来五年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蓝图。各级党委、政府和旅游业界贯彻《规划》的过程中,必须牢牢把握人民性、现代化和未来感三个基点和方向。

推进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大众旅游的人民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旅游在扩大消费、繁荣经济、带动就业等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仍将扮演关键角色,发挥积极作用。与此同时,我们更要关注旅游业在保障人民的文化权利,促进共同富裕方面的新内涵和新任务。放长历史的视野,“九五”之前的旅游业重心在入境旅游,关注如何吸引国际和港澳台游客到访以创造更多的外汇收入。从“十五”开始,国内旅游成为越来越显化的基础市场,扩大消费和平衡收支成为政策导向,并通过全域旅游和厕所革命让旅游业在更大的空间发挥作用。共同富裕不能只是物质充裕,还要更多的文化参与,“吃有肉、住有楼,还有闲钱去旅游”是老百姓对小康社会的朴素想像。在开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二个百年梦想的今天,人民的旅游权利意识更加高涨,要有得游,还要游得起;要游得开心,更要玩得放心。人民对美好旅游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也是新时期旅游工作的出发点。各级政府要从“国之大者”政治站位统筹经济功能和事业属性,以更大的力度保障人民的旅游权利。

推进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建设现代旅游业体系。要树立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发展理念,城市居民要出游,农村居民也要出游。无论市民还是农民,旅游的方式都以自主、自助和自驾为主,多样性、分层次和品质化将是游客的主流需求。从国家公园到国家文化公园,从城市到乡村,从戏剧场到菜市场,都将成为主客共享的美好生活新空间。要培育文化创造和科技创新的现代发展动能,过去四十年,旅游业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历史成就,并不完全是资源开发和市场创新的结果,而是享受了开放和人口两波红利期。就是没有疫情,传统的红利窗口也将会关闭。与此同时,文化创意、科技创新、投资创业正在取代传统的自然、历史和人文资源,成为现代旅游业的新动能。要建设现代市场主体,旅行社、星级饭店和旅游景区是典型旅游业态,但不是旅游业的全部,更不是现代旅游业的代表,只有那些面向新需求,应用新动能,经由市场竞争成长起来的新型市场主体,才能代表现代旅游业的发展方向。要创新现代发展模式,对于广大中西部和北方经济欠发达地区而言,必须以现代思维取代传统经验,由资源依赖和政策依赖转向思想引领和市场驱动。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相结合,培育现代旅游发展新模式。

​推进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具有绿色旅游的未来感。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当代旅游发展的行政主体、市场主体和消费主体要将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贯彻到旅游活动的各环节、旅游产业的各要素。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旅游业的贡献不能只限于消费、就业等经济领域,还要承载促进社会发展和文明提升的责任。既要推动文化和旅游进一步融合,也要推进文化和旅游相互借鉴,不断彰显旅游的社会属性。旅游业要承担“碳达峰、碳中和”的应尽责任,也要为传统文化创新性传承和创造性转化做出应有的贡献,让广大游客在行程中领略文化之美,增强文化自信。要结合研学旅行将文明旅游推向新的高度,既要抓好旅游过程中的文明,也要抓好游客出行前的文明教育,只有更多文明的居民出来旅游了,文明旅游才会得到稳定的保障。

​旅游的未来感还体现在共同价值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体现在对多元文化的认同、包容和发自内心的尊重。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前提下,还要分步有序促进入境旅游,也要稳步发展出境旅游。对于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中国来说,追求持续和全面的旅游服务贸易顺差既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只有在更高的层次上推进入境出境旅游市场动态平衡和相互促进,我们才能真正融入世界,并促进全球旅游业的繁荣和可持续发展。旅游业应当,也可以在“一带一路”倡议,在亚太经合组织、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RECP、亚洲文明对话等多边机制和双边合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世界旅游繁荣发展进程中讲好中国故事,贡献中国智慧。

​《规划》对旅游理论研究和人才建设也提出了新要求,部署了新任务。没有实践支撑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没有理论引领的实践可能会走弯路。旅游教育、学术研究、理论建设机构要直面旅游业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和行业智库建设,加快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旅游发展理论,对外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旅游故事。要用好中国旅游科学年会、中国旅游集团化发展论坛等研究成果交流平台,推进旅游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加强需求研究和数据生产,吸引科技界关注旅游,加强事关旅游业创新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与突破。建设一批体现国家意志、实现国家使命、代表国家水平的研究平台,构建更加广泛、更为多元、更有代表性的旅游学术共同体,为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旅游业体系,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而努力奋斗!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原创内容版权归新旅界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摘录或转载的第三方内容,仅为分享和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新旅界的立场,也无法保证其真实性,转载信息版权属原媒体及作者。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更多 一周热门 更多 品牌栏目
更多 文旅高层说
更多 文旅大咖说
更多 评论员专栏
  • 吴志才

    华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系教授,博导,华南理工大学广东旅游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乡村振...

  • 赵晋良

    新旅界特约评论员,暨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毕业,从事主题公园研究及相关工作12载,现就职于中国旅...

  • 余良兵

    现任永行资本董事总经理,负责消费升级各细分行业的投资。此前曾长期服务于中青旅,曾先后负责投...

  • 曾博伟

    博士,长期负责中国旅游发展战略制定、主持旅游政策研究和旅游体制机制改革工作,执笔起草众多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