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快讯 > 正文

中国的旅游大数据应用正处于石器时代?

2016-10-27 15:28:25 旅游商业观察 杨凡

推动景区信息共享的最好方式,可能不适宜商业机构来推广——如果选择以学界和政府介入作为项目推进,实现多方互利,应该会是解决信任问题的有效途径。

不受“待见”的旅游大数据

“如果你只有一堆人的电话号码,这可能没多大意义。但像携程的数据,比如所有人提前预订、搜索、浏览、点评的信息等,这就是有价值的。但更深层的核心是,你能不能在某个产品上使用到这些数据,而且确实有帮助。”众荟数据智能事业部总经理焦宇对TBO(旅游商业观察)说。

而部分人士却认为,旅游电商单纯依靠自有的数据来作为预测依据,其可信度和精准度会大打折扣。

“旅游过于低频导致用户交易和行为记录偏少,而且旅游预期跟日常消费行为并不完全相符——例如平时工作出差多住经济型酒店,但旅游出行却很可能会选择高星级,这单靠OTA的自有数据很难预测。”

飞趣联合创始人罗丹阳认为,先撇开算法优劣不谈,即便是已经成为大流量入口的OTA巨头,自身的数据量仍然有很大上升空间,也就很难说由此能够得出好的用户画像。

这一观点得到其他业内人士的认同。在2016中国景区创新力高峰论坛上,旅游大数据领域专家程明明拿“未来景区”做切入点,直言当下各互联网公司的旅游大数据运用名不符实。

“以景区为例,旅游电商说要给他们推介自己的大数据应用。但到目前为止,国内景区门票的在线渗透率都不足10%,再分发到各线上渠道的比例又会稀释到多少?OTA拿这样低占比的样本数去找景区讲故事,不论是对规划的合理性还是营销的精准度来讲,能有多少可信度?”

中国的旅游大数据应用正处于石器时代?还真有可能

大数据领域专家学者 程明明

这正是当下众多景区对此不太感冒的主因之一:要说单纯了解客源的各区域占比,景区自己通过入园身份识别统计也能够得到。但如果景区再往下有更多维度、精细化的数据需求,互联网公司就都“语焉不详”了。

“你不能说景区不懂营销,电视台、机场的流量转化在下降他们当然知道,按客源占比调配广告投放也都合乎正常认知,这些基于经验很基础的东西,互联网公司冠以营销综合解决方案包装成产品售卖,遇到“热脸贴冷屁股”就不足为奇。”业内人士阿坤认为,归根结底还是真正价值和信服依据的缺失。

类似的尴尬拿到酒店领域来讲同样适用。

通过记录包括房态、房价等数据,根据收集的历史信息波动,PMS能够提供酒店精细化收益管理、反向精准营销等增值服务,这也是厂商所谓基础免费、增值付费的理论基础。但据阿坤了解,这样的大数据服务在中高端酒店推得比较艰难。

“事实上,多数高星、连锁酒店可能对此无感。在完成基础的信息搜集整理后,酒店专业的收益管理部门并不需要厂商提供的营销解决方案,他只用看表格或者线性图就有了决策依据。PMS在这里的有限价值仅仅是替代人工录入,从而缩短了整个决策的周期。”

C端的痛点始终待解

回到上面所说,旅游消费频次偏低导致数据量单薄还只是一方面——在程明明看来,另外关键的一点是:即便OTA升级到大平台,掌握有用户涵盖吃住行游娱购的数据,但这终归还是过于垂直。

“行业数据量小而且太窄,要想真正解决问题,前提是数据链要打通。如果无法引入与之相关联的各类跨界数据(其他社会数据)做支撑,这种情况下辅助决策还是难言高效精准,自然也就谈不上产品思维。 ”

程明明以自己使用某OTA的例子作解释,因为工作原因出差,他平常主要用App预定假日酒店。而不知道从何时起、该OTA持续给他推送标价数十万的同款南极游轮产品,但自己其实既没消费能力也没相应需求。由于受连续推送影响不胜其烦,最终他直接卸载了该App。

“仅仅基于这样的预定数据,我不知道他是怎样算出我有南极邮轮产品的需求。前期推送不精准可以理解,因为包括算法、机器学习确实是一个不断摸索、升级的过程,且后续也可以结合更多跨界数据,根据调整更换推送的品类。但像这样不顾用户体验强求流量转化,那所谓智慧旅游就纯粹是伪概念。”

而智能化低级体现得尤为明显的是在行程定制。程明明以某旅游UGC新近推出的行程助手为例进行了解释。

“用户挑选出时间段,地点,然后这款App会设定完成线路规划。这有两个弊端:首先还是不智能,他不会根据用户的兴趣喜好自主学习推荐,比方说你设定3天和设定5天,该App给出的行程是一样的,5天行程的最后2天完全空白;另外就是他的算法都是基于历史数据,你不知道按线路设定,公交会不会停运,景区开放时间有无更改,路上可能会堵多长时间......”

而即便智能化进阶一层,目前的技术仍然没法解决用户普遍存在的困境。

即便有道路交通、景区出票系统等实时数据接入,旅游APP会根据门票售卖的实时动态、道路拥堵情况等提醒用户,可能无法按时到达景区;或者到达景区时已经开始限票,建议用户终止行程。“但接下来我该做什么?你还是不能根据我的时间、兴趣结合交通、景区等实时数据重新推荐一条线路,通俗点讲,这叫“管杀不管埋”。”

另外,对于自然人文类景区,因为多数是一次性消费,景区运营者可能并不太关心游客的入园体验。但对于众多城市周边的主题乐园来讲,重游率是他们尤为看重的。

针对园内游玩项目的体验感,排队的老大难问题始终无法解决。旅游大数据能否对接景区实时运营数据,通过类似银行叫号的形式与APP打通,免除游客排队之苦,目前来看仍然没能实现。

当喧嚣的大数据应用无法急用户所急,想用户所想(之前罗丹阳在google数据报告中用的两个词组叫“Be there”和“Be right”)。按照程明明的说法,最后造成的直接结果只能是APP打开率变低,停留时间缩短,用户在各种APP上跳来跳去,毫无依赖度和粘度可言。

出路在哪里?

一直以来,景区对于互联网公司殷勤的大数据合作多有忌惮,核心是景区认为提供数据给技术公司打捞、分析,自身并不能从中明显获益,这样的单方面贡献相当于给对方做了嫁衣。

程明明谈到,借鉴国外经验来看,目前推动景区信息共享的最好方式,可能不适宜商业机构来推广——如果选择以学界和政府介入作为项目推进,实现多方互利,应该会是解决信任问题的有效途径。

而对于未来大数据最好的变现渠道,阿坤认为就是跨界会员体系的打通。

“大数据使用一定要做跨界交互。我给你1张酒店会员卡,你会想除了住宿能打折,置换任何其他场景都用不到,他的真实价值和使用频次自然要打折扣;但如果相互间会员体系打通,比方说我给你一张如家金卡,除了住宿打折,在全聚德、燕莎、奥特莱斯都能有相应的会员优惠,会员价值就体现出来了。当交易场景越来越丰富,在此基础上得到的用户画像更清晰,营销也会更有针对性。”

而关于用户画像的精准性,如果用于自身用于分析数据量不够。和第三方公司选择合作也是可行的途径。

按照罗丹阳的说法,这些第三方公司的数据来源为电信,移动等运营商。他们知道用户下载了哪些APP、每天的打开频次怎样,在APP里面看了什么,这样的用户画像的精准度会有明显提升。

这么看数据间的关联性,似乎可以给予旅游电商另一层启示意义:如何通过实时数据合作,获取用户与其他APP进行交互时的场景,结合具体内容进行针对性营销,这在流量的转化上或许会收到奇效。

用户在音乐类APP上循环播放《我思念的城市》,是不是能否推送关于西安的风情游产品;当他在阅读类APP上看下载阅读张爱玲的小说,能否推送具有上海旧日风情游;当他在视频类APP上观看电影《萧红》,能不能给他推送哈尔滨老道外建筑之旅......

“与刚才那个OTA强推南极邮轮的产品案例相反,很多时候,插入广告和系统智能排序并不一定影响用户体验,相反可能还是一种体验感的提升。回到那句话,Be there and Be right,世界上最成功的广告公司可能是facebook。你觉得它推送的广告烦吗?”罗丹阳说。

版权声明:原创内容版权归新旅界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摘录或转载的第三方内容,仅为分享和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新旅界的立场,也无法保证其真实性,转载信息版权属原媒体及作者。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一周热门 更多 品牌栏目
更多 文旅高层说
更多 文旅大咖说
更多 评论员专栏
  • 吴志才

    华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系教授,博导,华南理工大学广东旅游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乡村振...

  • 赵晋良

    新旅界特约评论员,暨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毕业,从事主题公园研究及相关工作12载,现就职于中国旅...

  • 余良兵

    现任永行资本董事总经理,负责消费升级各细分行业的投资。此前曾长期服务于中青旅,曾先后负责投...

  • 曾博伟

    博士,长期负责中国旅游发展战略制定、主持旅游政策研究和旅游体制机制改革工作,执笔起草众多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