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快讯 > 正文

两大对手Waymo和Lyft抱团 Uber遭逢多事之秋?

2017-05-15 15:00:37 36氪 梁风

Waymo和Uber的官司还没停,就和Uber在美国本土的最大竞争对手拥抱在一起。不同赛道的竞争,但有着共同的对手,也为这次合作添加了一点戏剧性。

无人车虽然离应用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可是无人车的竞争却已经陷入白热化。局中的玩家为了寻求更大的发展,合纵连横自然是少不了的戏码。

纽约时报援引两位知情人透露,Alphabet旗下自动驾驶公司Waymo,已与打车服务创业公司Lyft达成了合作协议。按照协议,双方将通过试行项目和产品开发,将无人车技术带进主流市场。

这笔交易已得到Waymo和Lyft的证实。两位知情人士透露,关于Waymo和Lyft的合作,双方在去年夏天就开始了磋商。

谷歌Waymo和Lyft达成合作,Uber的两个对手拥抱在了一起

Waymo的CEO John Krafcik

Waymo和Uber的官司还没有落停,就和Uber在美国本土的最大竞争对手拥抱在了一起。不同赛道的竞争,但有着共同的对手,虽然这可能并非他们的最大诉求所在,但也给这次合作添加了一点戏剧性。

从今年2月起,Waymo发起了对Uber及其子公司自动驾驶卡车公司Otto的诉讼,称前Waymo工程师、现Uber高管Anthony Levandowski,非法窃取了超1.4万份机密技术文档,并用于Uber自动驾驶汽车项目的研发,侵犯了Waymo公司的专利权。

Waymo的诉讼可能让Uber的无人车战略陷入停滞。如果Waymo赢得诉讼,Uber的大量技术测试会随之叫停,这对Uber来说将是一次重大打击。Uber的CEO特拉维斯·卡兰尼克一直认为,无人驾驶的竞争关乎到公司未来的“生死存亡”。

而这样一来,也相当于变相给Uber的对手Lyft送去了橄榄枝。

当然,双方这一次合作,显然不是为了孤立Uber进行的结盟,而是无人车领域的大势所趋。从科技公司到汽车厂商,再到零部件制造商,数十家公司都想在数十亿美元的无人车市场分一杯羹。为了获得竞争优势,超过竞争对手,不少的公司都选择成立合作联盟。

以英伟达为例,英伟达不仅与奥迪、宝马、博世等传统车企及零部件供应商达成了合作,还与科技公司百度、特斯拉、高精度图商TomTom、Here共襄盛举。

谷歌Waymo和Lyft达成合作,Uber的两个对手拥抱在了一起

英伟达合作伙伴,来自英伟达官网

谷歌也和通用、本田、福特、克莱斯勒、滴滴等多家公司达成了合作。

就这次合作而言,Waymo和Lyft尚未公布具体内容,两家公司将合作推出什么类型产品,合作成果什么时候面世等问题,双方均拒绝回应。

不过,透过双方的动作可以对他们的意图窥探一二。

Lyft作为一家打车服务公司,长期以来想要与交通行业的合作伙伴合作,连接更多的乘客和司机。

而Waymo则希望为自己的无人车技术争取更广的应用前景。

各自的优势,加上上述的诉求,让他们拥有了优势互补的可能。

目前,Waymo正在与菲亚特克莱斯勒合作,打造一个小型货车车队。此外,它还在与本田洽谈将Waymo技术应用于本田测试车型的可能性。

最近,Waymo还在太阳城菲尼克斯推出了试行项目,让消费者能够申请预约无人车在市内免费乘车,包括克莱斯勒小型货车和雷克萨斯两种车型。

Waymo曾表示,在经过近十年的开发后,它希望通过这样的合作,来将其无人驾驶汽车带给普通大众。

而该合作表明,Waymo认为其无人驾驶汽车已经走出研了发阶段,准备好展开商业应用的探索。

在8年多的研发之后,去年12月,Alphabet将Waymo从Google X实验室分拆出来。它的汽车已经在多个州进行了无人车的上路测试,包括亚利桑那州、加州、德克萨斯州、华盛顿州。Waymo表示,其无人车的实际测试里程,已经超过了300万英里。

对于Lyft来说,于Uber不同,这家公司无意自主开发自动驾驶技术,而与Waymo的合作,则给它带来另一种切入市场的途径。

此前,Lyft已经表示,将与通用合作测试无人驾驶汽车。通用公司是Lyft的主要投资者,它在去年斥资10亿美元以上,收购了无人驾驶技术创业公司Cruise Automation。Cruise Automation已经开始在加州的公路上测试通用的车型。

不过,眼看着两个对手拥抱在一起,不知道Uber作何感想?一个是无人车技术的强悍竞争者,一个是共享出行领域紧追不舍的老对手(虽然这个老对手跟自己差得有点远),它们两个联手,必定会加强各自的实力,同时有可能分食Uber的市场。

而此时的Uber又是一堆烂事缠身。除了与Waymo的官司,美国司法部也对Uber的反侦察系统“Greyball系统“展开了调查。这还不够,前员工的发难让Uber蒙上了“歧视女性”的嫌疑,高管的纷纷出走又让Uber多了一层阴影,而烧钱大战何时才算到头,也还遥遥无期。

对于遭逢多事之秋的Uber,只好说一句,求Uber的心理阴影面积。

版权声明:原创内容版权归新旅界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摘录或转载的第三方内容,仅为分享和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新旅界的立场,也无法保证其真实性,转载信息版权属原媒体及作者。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一周热门 更多 品牌栏目
更多 文旅高层说
更多 文旅大咖说
更多 评论员专栏
  • 吴志才

    华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系教授,博导,华南理工大学广东旅游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乡村振...

  • 赵晋良

    新旅界特约评论员,暨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毕业,从事主题公园研究及相关工作12载,现就职于中国旅...

  • 余良兵

    现任永行资本董事总经理,负责消费升级各细分行业的投资。此前曾长期服务于中青旅,曾先后负责投...

  • 曾博伟

    博士,长期负责中国旅游发展战略制定、主持旅游政策研究和旅游体制机制改革工作,执笔起草众多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