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旅快讯 > 正文

成都出台《高质量打造全省文旅经济发展核心区推动世界文化名城建设行动方案》

2023-02-22 14:54:32 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到2025年,力争实现全市旅游接待游客达到3.5亿人次,总收入达到6300亿元,旅游总收入占全省比重增长到39%。

2月22日,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发布《高质量打造全省文旅经济发展核心区推动世界文化名城建设行动方案》。方案中提及,到2025年,力争实现成都市文创产业增加值3100亿—340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12%以上,全市旅游接待游客达到3.5亿人次,总收入达到6300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达到53%,旅游总收入占全省比重增长到39%。实施文创、旅游企业梯度培育计划,支持本土龙头企业上市及冲刺全国文化企业30强、中国旅游集团20强,实现省级文化和旅游产业优秀龙头企业达到15家以上。

以下为通知原文:

高质量打造全省文旅经济发展核心区推动世界文化名城建设行动方案

为深入贯彻《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的通知》(文旅资源发〔2022〕54号)、《中共四川省委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文旅经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的意见》(川委发〔2019〕11号)、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关于打造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的决策部署精神,高水平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极核城市,高质量打造全省文旅经济发展核心区,彰显世界文化名城新魅力,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突出成都文化旅游都市型、国际化、综合性的特点,将天府文化元素有机融入公园城市建设,充分释放文旅经济活力,提升文旅产业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为人民美好生活提供丰润文化滋养,为经济社会发展夯实强大产业基础,为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成都建设新篇章作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定方向,守正创新。坚持文化自信自强,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传承文化,赋能旅游。大力发掘、保护、活化历史文化,弘扬革命文化,繁荣文艺创作,塑造城市文化名片,增强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赋能旅游发展。

——项目抓手,品牌牵引。坚持把重大文旅项目建设作为提升产业能级的主抓手,加强成都文旅品牌塑造、提升和传播推广,打造推动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

——全域统筹,健康发展。统筹空间与功能、生产与生活、发展与安全、秩序与活力,构建密切配合、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推动文旅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力争实现文创产业增加值3100亿—340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12%以上,全市旅游接待游客达到3.5亿人次,总收入达到6300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达到53%,旅游总收入占全省比重增长到39%,天府文化的创造力、传播力、影响力显著增强,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幸福感显著增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极核城市的国际吸引力显著增强,全省文旅经济发展核心区的辐射带动力显著增强,“三城三都”的国际美誉度、全球影响力显著增强,构建起与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相协调的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充分彰显世界文化名城新魅力。

二、重点任务

(一)实施天府文化守正创新创意转化行动

1.繁荣文艺创作生产。实施艺术“再攀高峰”工程,以文学、电影、电视、美术、舞台艺术、群众文艺、网络文艺等为重点,打造一批富有成都特色、符合时代要求的“成都原创”文艺精品,实现各类文艺精品创作生产年均增长10%。实施振兴川剧和曲艺工程,持续打造“天府戏剧季”品牌,加强四川清音、木偶皮影杂技等传承发展。深化市属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提升艺术创作能力和运营管理水平,培育更多德艺双馨的文艺工作者。

2.擦亮历史文化名片。发挥杜甫草堂、武侯祠、都江堰、金沙遗址、东华门遗址等文化资源优势做好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发展文章,加快建设宝墩、邛窑等十大考古遗址公园,推动金沙—三星堆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对天府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梳理、分类整理和数字化管理,聚焦巴蜀文化、三国文化、大熊猫生态文化、历史名人等文化品牌,开发更多镌刻天府文化印记的现象级IP,持续擦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名片。依托区块链与元宇宙等未来赛道,加大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创新开发,推出一批可视化的云游、云娱和云展产品。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培育非遗传承体验中心,打造“成都手作”非遗品牌,建设非遗特色产业集聚区,促进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

3.优化文创产业体系。突出创意设计、传媒影视、音乐艺术等重点领域,打造原创性强、附加值高、成长性好的现代文创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天府数字文创城、中国(成都)网络视听产业基地、少城视井文创产业园等文创重点项目,集聚一批动漫原创、动漫文化体验、游戏软件开发企业。加强市场主体培育和核心载体建设,培育文创产业园区80个,上市(挂牌)文创企业50家以上,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文创品牌30个以上。开展蓉潮品牌“设计师+企业+品牌运营+市场营销”一条龙培育,提高成都创意设计周影响力,推动传统品牌时尚化演绎,推出一批天府“潮品”“潮牌”。

4.建设文化空间载体。加快推进金沙演艺综合体、金融城文化中心等项目建设,按照“三个做优做强”对城市新区的核心功能定位,在四川天府新区、成都东部新区规划建设一批新时代城市文化地标。推进县级博物馆建设,鼓励开办特色主题博物馆,发展社区博物馆、乡愁记忆馆等,全市博物馆数量达到320家、国家级博物馆数量达到23家。依托社区地域文化、特色产业等,打造集文化展示、消费体验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社区美学运用场景,建成社区美空间300个。加强对传统城镇、传统建筑、文化遗迹、特色商业街区的创意设计,提升打造50条以上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文创特色街区、20个以上文创特色镇(村、社区)。

(二)实施公园城市场景旅游化行动

1.优化公园城市全域旅游空间格局。落实“三个做优做强”战略部署,构建“一核引领、两极支撑、三带共兴”全域旅游发展格局。一核:围绕“5+2”区域,打造国际化现代化都市文化旅游核心区。两极:依托都江堰市作为“三遗”之城的特有优势和大邑县安仁中国博物馆小镇、西岭雪山—花水湾等优质文旅资源,打造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支撑极。三带:在都江堰市、彭州市、邛崃市、崇州市、大邑县、蒲江县的龙门山山地区域,构建龙门山山地度假旅游带;在成都东部新区、龙泉驿区、青白江区、简阳市、金堂县区域,构建龙泉山运动休闲旅游带;在新都区、温江区、双流区、郫都区、新津区和其他区(市)县的川西平原地带,构建川西平原乡村休闲旅游带。

2.创新公园城市场景旅游化路径。按照“可阅读、可感知、可欣赏、可参与、可消费”转化路径,推动公园城市多元空间场景旅游价值转化。围绕“可阅读”,推出“最美书店”“阅读美空间”等经典美学场景。围绕“可感知”,推出文物保护区、博物馆、历史建筑、特色古镇等承载历史文脉的美学场景。围绕“可欣赏”,加快推进环城生态公园建设,推出城市森林公园、城乡公园体系等呈现大美公园城市的美学场景。围绕“可参与”,推出文化休闲空间、亲子娱乐乐园、体育健身公园等体现幸福美好生活的美学场景。围绕“可消费”,推出与公园城市整体形象相契合的咖啡馆、茶楼及精品民宿、野奢酒店等彰显城市魅力和时尚活力的美学场景。打造400个“最成都·文旅新场景”点位。

3.推动公园城市文旅产业建圈强链。实施文创、旅游企业梯度培育计划,支持本土龙头企业上市及冲刺全国文化企业30强、中国旅游集团20强,实现省级文化和旅游产业优秀龙头企业达到15家以上。发挥链主(龙头)企业主引擎作用,推动关联配套企业、孵化基地、创新中心等落地产业集聚区(功能区)。实施“专精特新”文旅中小微企业培育行动,引导中小微企业向龙头企业集中集聚,构建大中小企业协作配套、协同发展的产业链。搭建信息服务对接平台,发布机会清单,实现跨行业跨领域精准对接、资源共享。

(三)实施新文旅新消费创新发展行动

1.以特色文化提升文旅消费品味。聚焦红色文化,以邛崃市、蒲江县、大邑县红色文化资源为核心,整合周边红色旅游资源,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四川段成都片区,加快建成四川红军长征数字展示馆。聚焦三国文化,抓好武侯祠博物馆馆藏三国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加快三国文化研究展示中心改造提升项目。聚焦诗歌文化,以杜甫草堂为核心,建设成都中国书法馆、草堂·诗歌文创园区。聚焦名人文化,推进薛涛、李冰、杨升庵等历史名人纪念场馆设施建设和提升,打造一批主题旅游线路。聚焦天府农耕文化,加强都江堰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保护与科学利用,支持蒲江明月村、邛崃花楸村等打造特色文化消费新场景。

2.以业态融合推动文旅消费升级。利用绿道、蓝网、川西林盘等多元空间深化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发展“音乐+旅游”,建设一批演艺场馆、音乐公园、音乐特色街区,引导高品质音乐节、音乐会、演唱会等在蓉聚集,组织“音乐节+主题营销”“音乐周+小镇旅游”等活动,每年推出知名演出500场以上、演艺剧目10台以上。发展“体育+旅游”,依托承办重大国际赛事契机,发展水上运动、山地户外、冰雪运动、航空运动、汽摩运动等时尚体育旅游项目,鼓励在景区、绿道、古镇植入更多体育项目和体育业态,每年打造50个以上体育消费新场景。发展“会展+旅游”,利用承办世界园艺博览会、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等契机发展文博会展旅游,以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世纪城国际会展中心、“一带一路”商品交易展示中心等为支撑建设国际会展休闲旅游区。发展“美食+旅游”,推进宽窄巷子、奎星楼街、西安路美食街等特色美食街区改造升级,持续优化春熙路—太古里商圈美食布局,加快打造中国川菜小镇、天府沸腾小镇等美食小镇,每年举办5个以上特色美食节会活动。

3.以创新业态拓展文旅消费领域。开发亲子研学旅、非遗体验游、购物休闲游、医美健康游等沉浸体验式的文旅消费新产品。打造“天府社区游”公共平台,推出一批精品社区旅游线路。推进夜景文化旅游消费新地标建设,培育望平坊、夜游锦江等夜间旅游景区,推出视听剧苑、文鉴艺廊等夜间文旅融合消费场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规范发展“剧本杀”、密室逃脱、角色扮演游戏等潮玩娱乐消费。推动开发以“科技+文化旅游”为主题的数字文博展览、音乐演艺、动漫游戏等文娱消费新产品。建成40个以上极具核心竞争优势和创新驱动作用的文旅消费新业态重点项目。

(四)实施文化旅游国际竞争力提升行动

1.构建旅游立体交通出行链。发挥双机场优势,支持航空公司以成都为中心开通国际定期直飞航线,开辟连结成都国际友城的国际旅游包机航线。持续完善连接全省核心旅游景区的交通体系,强化成都作为全省旅游集散中心枢纽功能,辐射带动“大香格里拉”“大九寨”“大熊猫”“大峨眉”“大竹海”等区域旅游经济加快发展。发挥成都对周边旅游城市、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沿线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整合城市之间高铁动车线路。加强机场、铁路枢纽、城市轨道交通、公交线路等与全市旅游景区的无缝对接,推动主要景点景区公交配套场站、接驳车位等设施规划和建设。推动乡村道路设施的旅游化改造以及乡村旅游点的交通接驳设施建设。

2.打造具有国际吸引力的旅游产品。持续提升都江堰—青城山景区的国际影响力。推动成都熊猫国际旅游度假区建设成为集科普体验、游乐度假、主题演艺、教育研学为一体的国际化旅游度假目的地。携手德阳市、眉山市、资阳市,策划推出一批高品质的山地旅游产品,引进国际知名品牌度假酒店,打造环龙门山、环龙泉山连片旅游带。实施宽窄巷子、锦里、武侯祠、杜甫草堂等旅游景区街区提升工程,扩大文旅消费集聚区影响力。打造以成都为集散枢纽的巴蜀文化走廊之旅、大熊猫国家公园之旅、大藏区之旅、茶马古道之旅等世界级精品旅游线路。

3.推进文旅重大项目建设。围绕主题乐园、旅游演艺、医疗康养、乡村休闲、冰雪运动等重点领域,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跨国旅游企业,力争签约引进总投资亿元以上的重大文旅项目100个,累计完成各类文旅投资1000亿元以上。引入全球顶级旅游演艺品牌和专业团队,孵化打造“老成都、蜀都味、国际范”的旅游超级IP演艺剧目。加快三郎国际旅游度假区、熊猫古镇·理想新城等重大项目建设。全力促进熊猫国际家园、龙之梦旅游度假区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开工。规划建设天府文化公园、天府园林博览园等一批文旅融合重大项目。

4.塑造高品质品牌体系。推动青城山—都江堰景区、天府青城康养休闲旅游度假区等率先建成世界级旅游景区和旅游度假区。推动平乐古镇—天台山、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等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西岭雪山—花水湾旅游度假区、街子旅游度假区、成都熊猫国际旅游度假区等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邛崃市、温江区、新津区、蒲江县等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国家级休闲旅游街区5个,全国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镇)10—15家,天府旅游名县、名镇、名村30个,推出一批天府旅游名宿、名导、名品和美食。鼓励各区(市)县积极开展创建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活动。

5.提升国际化服务品质。持续提升景区、酒店、餐饮、购物等旅游业核心要素的国际化水平。完善机场、火车站等综合性旅游集散中心涉外服务功能,对入境游客在交通、住宿、消费等领域提供优质服务。在机场、购物商圈、交通枢纽、重要景区等规划建设100个以上旅游购物(离境退税)商店,在购物商圈、景区、宾馆饭店增加外币兑换点。加强旅游景区、度假区、休闲街区、游客服务中心等多语种标识体系建设。发展智慧文旅体系,加快文旅大数据融合创新应用平台建设,逐步构建以大数据为导向的管理决策机制。运用5G、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打造一批国际化的智慧景区、智慧博物馆、智慧旅游度假区、智慧酒店。规划建设30个国际化房车自驾露营地,构筑完善的自驾车营地网络体系。

6.推动多策略城市营销。以“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烟火里的幸福成都”为城市形象开展系列营销。搭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德眉资同城化一体化宣传推广平台,共推跨区域精品旅游线路,联手开拓旅游客源市场。积极申办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澜湄旅游城市合作联盟大会暨澜湄市长文化旅游论坛,持续办好成都双年展、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成都国际旅游展等文旅节会。加强与国际旅游组织、国际友好城市等文化交流、旅游合作,依托自媒体平台、外宣媒体和全球社交媒体网络开展旅游国际营销,推动天府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市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市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工作职能,探索建立市级相关部门、各区(市)县分工负责、协同落实的工作机制,不断完善政策制度,建强工作队伍,优化资源配置,统筹解决矛盾困难,形成齐抓共管的文旅工作新格局。

(二)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文化旅游领域“放管服”改革,推动“证照分离”“一网通办”等改革工作。适时出台促进文化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重点支持本土龙头企业和重大文旅投资项目。积极争取国家在文旅领域的对外开放政策在成都先试先行。

(三)创新政策体系。优化完善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鼓励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贷款贴息等方式共建文旅重大项目。支持积极探索旅游企业无形资产评估、融资担保、信用评价、保险等金融业务。加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加大项目用地计划指标支持力度。

(四)强化人才保障。联合有关国际旅游组织、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所、文化旅游专家,组建高质量文化旅游智囊团队。持续吸引文化旅游各类人才来蓉发展,营造文化旅游人才在蓉安居乐业、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

版权声明:原创内容版权归新旅界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摘录或转载的第三方内容,仅为分享和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新旅界的立场,也无法保证其真实性,转载信息版权属原媒体及作者。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更多 一周热门 更多 品牌栏目
更多 品牌活动
更多 文旅高层说
更多 文旅大咖说
更多 评论员专栏
  • 吴志才

    华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系教授,博导,华南理工大学广东旅游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乡村振...

  • 赵晋良

    新旅界特约评论员,暨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毕业,从事主题公园研究及相关工作12载,现就职于中国旅...

  • 余良兵

    现任永行资本董事总经理,负责消费升级各细分行业的投资。此前曾长期服务于中青旅,曾先后负责投...

  • 曾博伟

    博士,长期负责中国旅游发展战略制定、主持旅游政策研究和旅游体制机制改革工作,执笔起草众多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