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目的地 > 正文

【乡村旅游】全区域旅游改革来临 中国乡村旅游的升级之路

2018-03-02 19:34:56 乡村振兴规划设计

在全域旅游发展和中产阶级崛起的大背景下,中国的乡村成为承接城市居民品质化休闲度假需求的最佳载体,发展乡村旅游业也成为。

当下,在全域旅游发展和中产阶级崛起的大背景下,中国的乡村成为承接城市居民品质化休闲度假需求的最佳载体,发展乡村旅游业也成为各地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实现城乡统筹的重要途径。把握时代机遇,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与升级,已经成为城市和乡村共同的诉求。

\

全域旅游发展五大观点

全域旅游是旅游发展理念、模式创新,是资源整合、产业融合、共建共享的发展新格局。

全域旅游资源观

全域旅游时代提到了全空间、全产业的方向性,旅游的重心不仅放在景区,可以扩展到一个更广阔的区域。从这个思路上来讲,乡村是最重要的舞台。全旅游下的资源观,是将各种非物质文化资源、社会资源、产业资源都变成了重要的旅游资源。比如说田园生态,很慢的生活节奏,已经逐渐被忘记的民俗艺术,很质朴的一种人际关系。低密度民居的生活方式,这些都变成了非常珍贵的旅游资源的集合,这些旅游资源都在乡村。

全域旅游空间观

从空间观上来看,以前很多地方是比较着力于打造一个有范围的景区,就是在这个区域里面,我来做一个旅游的供给者,你来做一个旅游活动的消费者,是这样一种对立的关系。但是自由化旅游时代,大家希望从家门口出发到回到家中,整个全程中希望有非常好的旅游体验。

只做一个点是没有办法完成全程旅游体验的,必须要做一个线条、一整个面。乡村这种非常自然开放的场域特点,它符合全域化时代的旅游需要。所以乡村也就变成了大家从城市出发,有时候要越过景区,有时候在景区做停留,再到乡村去,一个承接旅游产业,全域延展很重要的空间。

全域旅游产品观

从产品角度上来看,存在一个从观光向休闲过渡的过程。大家希望能够有多元化、多层次的创新性的旅游体验的产品。乡村正好是因为它有好多年积累下来的历史和记忆,所以它变成发展一些创新性旅游产品很好的场域。

全域旅游产业观

旅游产业的传统六要素,现在不能够完全覆盖到游客的供给需求。乡村的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它就可以广泛地跟旅游+构建起一个新型的乡村产业体系。

全域旅游主体观

传统旅游业的发展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里,政府做管理主导,旅游企业是开发方,游客是接受方,现在变成一个全民参与的时代,共享经济使得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到活动中去。一些创客、投资机构、艺术家和农民自己,在全域旅游时代,他们都是参与主体。

\

乡村旅游升级五大模式

十年前的旅游规划,通常政府会关注区域旅游总体规划、景区和度假区的开发规划,甚少有提到要做乡村旅游规划。但是近几年,乡村旅游规划已成为大家非常关注的课题。

从外在条件讲,适宜发展乡村旅游的村子,市场基础好,位于大中型城市的附近、临近成熟的景区、大型的旅游项目或者政府规划的重要旅游区域内,可引入非常好的交通干道。这样一些乡村都是比较容易成型的乡村旅游。

从内在条件讲,传统村落,从风貌、静观上保持着传统的风格,环境生态好,容易打造出有味道的乡村,如果它有自己的优势产业,如蔬果业、渔业、养殖业、手工业,就会比较有体验度,容易成为一个好的旅游乡村。

从外在条件和内在条件来看,可匹配出若干种可以发展的乡村形态。城市依托型,在城市周边发展郊游;景区依托型,作为景区旅游产品的补充和服务;文化遗产型,村子本身自己就很有味道,有吸引力;生态依托型,以生态的蓝天氧气为主要吸引力;产业依托型和资本依托型,依托特色小镇来进行发展,这些都是未来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向。

\

景区服务型乡村

景区能够满足大家在相对封闭空间的游赏。但高质量的度假,需要有深度的旅游体验,所以客人会分流到周边乡村去;在景区旁的村子是非常容易成型的乡村旅游产品。因为人已经来了,农民就会自发的做一些食宿的接待服务,这种景区服务型村子,应该有一定的规范化,能够跟成熟的景区配套,做有组织化的食宿接待。一个理想的状态是借鉴酒店管理的方式去管理这些民宿户,使他们能够达到一个相应的服务标准,明码定价和结算,跟周边的景区进行捆绑的发展。

北京密云的司马台新村是个很好的案例,它的发展契机是古北水镇的建设。古北水镇建设的时候,占了他们老村,把他们统一搬到一个新村去,在新村建设的时候,就考虑到了这些人都是要做乡村旅游服务的,所以给他们做民居设计的时候,不光考虑到自己的居住,从户型上都是能够满足开乡村客栈需要。户型是统一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村里成立了乡村旅游合作社,对村子里面民宿户进行统一的管理、培训、定价、门头牌匾以及统一联合洗涤公司进行洗涤。也有营销统一的中心进行客源引入、分配和结算。所以这个村子变成古北水镇旁边比较好的旅游服务型村落。

郊野游憩型乡村

这种村落离城市近郊,生态环境好,有一定的农田、山场,能够引入一些休闲游乐设施。比较适合面向城市周边的群体,通过创意性的开发来打造多元化休闲游憩空间。比如像乡村露营地、湿地公园、户外运动公园、小型休闲农园等。从这种村子发展方式来讲,原生态村落不一定有那么强烈的特色,但是它能够满足基本的食宿接待要求,村庄外围村域的范围,包括农田、河流、湖泊山地,构筑起来非常好的郊野生态的基地。比如有骑行绿岛,有垂钓园,看这个村子本身场地情况的特点,构建起一个可来住下可以玩儿的村落。

度假乡居型乡村

把村子的生活空间本身变成度假空间,依赖于原来的传统建筑,良好的自然景观和很深厚的乡土文化来发展民宿,它可能不需要依赖景区。到村子民宿度一个周末,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休闲活动,这样的乡村也是未来乡村旅游发展一种类型的选择。比如浙江的安吉,很多村用林地、农田做了文化园、开心农场、花田等项目,有了这样的载体,就方便举办有乡村趣味的活动,在不同的时节,变成了持续有乡村活动的村子。

历史文化型乡村

在传统村落有一定数量闲置的传统民居,适合进行度假的改造,民居本身是有价值的。一个村子就是一个乡土文化的博物馆,建筑本身会讲述乡土历史、文化,发展乡村旅游需要做的第一个目标是保持平衡,把遗产的保护和文化的传承结合起来。第二个目标是新旧的融合,把民宿、酒店、乡村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坊、艺术家工作室等新形态的旅游产品和原始村落风貌特征结合起来,进行个性化的展现,通过旅游收益实现保护和居民增收之间的平衡,它就是可持续的。

江南这样的村子很多,江浙徽一带,有众多保存了民居、祠堂、水景、古巷的村落,这样的乡村肌理本身是非常好的,再通过一些建筑可持续改造和利用,就形成一个游客体验古村生活的场景。

\

产业化发展型乡村

农业基础条件比较好,有农业基础人才、农业资本支撑,农业文化在区域里面有代表性的村子,可以发展田园、公园、农旅合一的现代农业和田园休闲综合体。保护和展示传统的文化,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和旅游能够实现一个深度的融合,它的这种产业形态可能是农业示范区。田园游乐场、农产品的市集、田园度假区等等。从模型上来看,农、旅的融合需要前台和后台的配合,前台展示游客的是科技的展示,农耕民宿聚落的展示,休闲区的展示,后台是它的生产产业平台,农业生产的示范,农业技术开发,农产品的加工和物流等等。

乡村旅游升级四大方向

产品业态更加精致

乡村旅游的升级,首先表现出来的是乡村旅游产品业态的升级。新型乡村旅游产品和业态,不再是对乡土资源简单的利用,而是通过设计与创意的导入,对乡土文化与自然充分解读与重构,发展出了包括乡村民宿、乡村遗产公园、休闲农庄(场)、花海田园、亲子乐园、乡村营地等在内的多元化、精致化的新产品形态。

参与主体更加多元

从乡村旅游项目开发的参与主体来看,除了传统的农户和政府两大主体之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新农人、返乡创业青年、旅游开发公司、房地产企业、品牌酒店、设计师、建筑师甚至是金融机构等,纷纷参与到乡村旅游开发之中。

\

经营模式全面创新

在经营模式方面,各地积极探索创新,着力破解乡村土地流转、农宅租赁瓶颈,积极探索农民土地经营权入股、农宅入股、旅游咨询机构智力入股、旅游众筹等新型投资机制,引导乡村旅游从单一的“农民自营+政府引导”,走向“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新农人+政府+社区”等多元化经营之路。

产业融合更加显著

一方面,乡村旅游与种植养殖业、渔业、林果业、手工业等乡村传统产业的融合更加深入,推动了乡村传统产业升级。另一方面,通过旅游导入,吸引文化创意、体育、商贸等新型产业业态进入乡村,形成了更加丰富的乡村新产业体系,全面激发了乡村地区产业活力。

版权声明:原创内容版权归新旅界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摘录或转载的第三方内容,仅为分享和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新旅界的立场,也无法保证其真实性,转载信息版权属原媒体及作者。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更多 一周热门 更多 品牌栏目
更多 文旅高层说
更多 文旅大咖说
更多 评论员专栏
  • 吴志才

    华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系教授,博导,华南理工大学广东旅游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乡村振...

  • 赵晋良

    新旅界特约评论员,暨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毕业,从事主题公园研究及相关工作12载,现就职于中国旅...

  • 余良兵

    现任永行资本董事总经理,负责消费升级各细分行业的投资。此前曾长期服务于中青旅,曾先后负责投...

  • 曾博伟

    博士,长期负责中国旅游发展战略制定、主持旅游政策研究和旅游体制机制改革工作,执笔起草众多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