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旅高层说 > 正文

戴斌 唐晓云 | 没有面向市场的科技创新 就没有现代旅游业

2022-08-26 10:32:33 中国旅游研究院 戴斌 唐晓云

旅游及相关企业,只有通过科技应用、数字化转型和产品研发才能实现消费场景构建、内容创新,才能有效满足小康旅游时代的个性化和多样性需求。

8月25日,围绕 “现代旅游业体系建设与青年人才培养”,戴斌院长发表演讲《没有面向市场的科技创新,就没有现代旅游业》。

消费升级、数字化变革和实验室经济正在合力推动旅游科技创新体系变革

最早的科技创新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以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为代表的学院派哲人对自然的自由探索,开创了由学院派主导的科学研究和知识创新体系,并造就了奴隶制时代世界科学文化的顶峰。现代意义上的科技创新体系伴随着工业革命开始而建立并完善的。发明家瓦特在企业家罗巴克资助下成功研制新式蒸汽机并商业化推广,这种通过科研院所、企业分工合作来开展科技创新的方式被沿用下来。直到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科技研发逐步走向职业化,资本开始向少数采用新技术的企业聚集并形成垄断,实质上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了局部调整。资本的逐利性及其对科技推动的重要性引起了西方国家关注,从19世纪开始,美国以应用为目标成立政府科学机构进入科技创新体系,为基础研究和企业技术创新之间的空白托底。之后,又鼓励大学教师从事科学研究和与企业合作的技术研发。至19世纪末,由政府、大学、企业及非营利性组织构成的政、产、学、研协作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形成,这一方式得到各国效仿并沿用至今。从奴隶制时代哲人先贤的自发探索,到工业化阶段社会分工深化后资本的自觉推动,到国家干预出现,谁掌握了关键生产要素,谁就是科技创新体系升级的主导者。

20世纪中叶以来,以电子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正在重构社会生产体系和创新系统。在工业经济时代,对经济增长起决定性作用的要素从劳动转向了资本。进入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和科技新要素正在打破原有科技创新体系。互联网的开放性和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进步正推动知识创新和技术研发由封闭走向开放,从点状聚集走向网络化发展,形成了社会公民参与的“大学-企业-政府-公民社会”的四螺旋创新生态系统。在社会生产领域,以工业4.0为代表,共建共享共创的网络化商业思维和多主体、融合型、定制化生产体系正在取代工业经济时代的单线条、流水线、规模化生产,社会生产开始走向网络化、智能化。

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促进了旅游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的革命性变化。新技术还加深了游客消费网络化水平,为以供需两侧数据作为“原料”的旅游知识生产、产品研发和应用推广夯实了基础。20世纪80年代开始,伴随着计算机技术、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智能通讯的广泛应用,在线旅行商(OTA)在全球范围内对传统旅行社的替代和传统旅行社的数字化转型趋势已经不可逆转。2019年,我国在线旅游市场全年交易规模突破万亿,渗透率接近20%。以携程旅行网、去哪儿、马蜂窝为代表的在线旅行企业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产业体系不可或缺的力量和产业创新的引领者。妙计旅行、六人游、不二旅行等定制游创新企业蓬勃发展,海昌、长隆、欢乐谷等主题公园对标迪士尼加速了数字化升级,石基、高德、科大讯飞、航旅纵横及华为、腾讯、中国电信等科技企业战略进入旅游领域,现代旅游业进入数字科技驱动的新时代。

旅游领域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滞后制约了现代旅游业的创新发展。作为一种空间位移活动和大规模、多元化消费牵引的产业集群,旅游业的创新发展天然与科技进步高度关联,但是受入境旅游和大众旅游初级阶段资源开发的路径影响,我国旅游业在科技创新观念、资本投入和政府推动方面显得先天不足。与制造业和金融、物流、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相比,依赖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劳动力推动的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长期在低位徘徊。研究表明,2006-2015年我国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速为5.6%,纯技术效率年均增长仅为0.7%。低下的劳动生产率低,对于行业景气处于高位区间时没有问题,持续的需求增长和长尾市场可以弥补技术创新的短板,而且有助于吸纳就业。当旅游业进入弱景气周期,或者遇到新冠肺炎疫情这样的公共卫生导致需求下降和市场萎缩,企业就难以负担庞大的员工成本。新冠疫情以来,大量传统旅行社、旅游景区和星级酒店无法实现创新突破直接“躺平”,对于经济属性强、市场化程度高、产业边界动态演化的旅游业来说,传统的财政和金融政策效应也是有限的。需要指出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旅游正在经历市场下沉和消费升级的转型,面对中小微型企业为主的商务旅行和自由行、个性化彰显的休闲旅游,传统的观光产品供给体系更是困难重重,并倒逼旅游企业的科技创新和数字化转型。

以应用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缺位严重制约了旅游业的数字化转型和创新能力的提升。科研院所和高校的问题意识和需求导向的缺失、行政主体在旅游产业创新实践进程中的越位、市场主体在科技应用和研发创新方面的缺位,是当前旅游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需要解决的三大主要问题。旅游院校的科研力量被论文影响指数和各种“帽子”工程等评价机制误导,忽视行业发展需要,大量精力消耗在文献到文献、数据到模型的论文发表上。一些地旅游主管部门急于出成果而被企业带偏节奏,过度干预甚至直接介入智慧项目和科技研发过程,推动产业发展的科技政策储备不足,行政支持不够。国有旅游集团和上市公司高度依赖垄断性资源和资本投入,缺乏科技创新和产品研发的内生动能。根据2019年旅游上市公司年报,企业的研发经费仅占营业总成本的0.11%。为数最多的中小微型旅游企业,由于缺乏平台和研发力量,只能继续走“靠天吃饭”的传统发展模式。

现代旅游业亟需构建数字经济和市场逻辑的科技创新体系

旅游业的科技创新必须由需求引领和企业主导。旅游业是经济属性强、市场化程度高的综合性产业,企业活力和产业进步应当,也只能通过市场竞争加以实现。一旦竞争缺失,行业创新力就会随之下降。今天的旅游业已经进入大众旅游全面发展和智慧旅游场景化应用的新阶段,互联网和数字化深度融入游客消费、企业生产和政府治理全过程,万亿级在线旅游市场支撑携程等头部企业开始走向世界舞台,构建科技创新支撑的现代旅游业体系已经成为必须解决,也要解决好的现实课题。酒店、民宿、旅行社、在线旅行商、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旅游餐饮、旅游购物、旅游演艺和文博场馆等旅游及相关企业,只有通过科技应用、数字化转型和产品研发才能实现消费场景构建、内容创新,才能有效满足小康旅游时代的个性化和多样性需求。科技创新也只有面向需求、对接市场,才能真正激发数据和科技要素的潜在价值,才能真正服务于现代旅游业建设的现实需要。

科技支撑的旅游服务和内容创新具有广泛市场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的全部发展进程表明,只有在了解市场的基础上发现需求、满足需求、创造需求,才能保证旅游业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专项调查显示,超过90%的游客愿意在科技体验上花更多的预算和时间,69.3%的游客希望通过科技创新解决智能规划、安全监测、服务投诉等在内的公共服务的核心诉求。调查还表明,不同群体的科技需求存在明显差异,年轻人对科技体验需求最为迫切,老年人对科技服务的价格最为敏感。相较于年轻人关注时尚、新鲜事物等“尝鲜”需求,中老年人偏爱科技服务带来的安全、舒适和便利,更期盼科技能否优化旅游咨询和投诉服务。由是出发,旅游领域的技术创新导向必须面向游客需要,才能成为持续发展的动能。

务实高效的科技创新体系要明确政府和市场的边界。从国际经验看,投资和竞争环境是提高产业生产率的有效方式。无论是市场缺位,还是政府越位,都会降低旅游产业创新体系效率。将服务国家战略的科技创新体系和面向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区分开来,形成政府主导的基础研究和重大科技攻关机制、以企业为主体的面向市场需求的技术应用研发系统,有助于提升旅游业的科技创新效率。

面向大众旅游市场、面向旅游经济主战场,构建现代旅游业科技创新体系

建设国家级旅游科技创新平台。会同宣传、科技、发改、财政等部门,立项建设国家级旅游创新实验室和国家级旅游技术创新中心,以平台聚集全国范围的高层次科研力量,提升行业科技研发水平,彰显在数字经济时代以数据和科技推动行业发展的国家意志和政府决心。国家级旅游创新实验室由科研机构承建,重点围绕行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开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公益性研究。国家级旅游技术创新中心由科研机构与旅游企业合作建设,重点围绕现代旅游业体系建设中的技术瓶颈和关键技术开展场景构建和内容创造为主题的技术研发活动。

大力培育旅游企业实验室经济。着力建构旅游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企业创新效能,鼓励发展旅游及相关企业为主、产研结合的旅游实验室经济。实验室经济是竞争机制下科技创新的有效模式,可以借鉴迪士尼研究中心、喜达屋品牌创新实验室、万豪创新实验室、雅高酒店开放创新实验室的成功经验。在新发展格局下,既要培育为游客创造美好生活和消费场景的旅游科技服务商,更要通过发展实验室经济既能提升旅游及相关企业研发能力。

以专项资金和指导目录引导技术创新方向。设立旅游业科技创新引导基金,以专题培训和成果转化等专项补贴方式,引导市场主体深挖需求。面向满足游客个性化、品质化和不同层次消费需求,提供技术创新资金支持企业研发活动。定期发布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指南和研究报告,为各类资金参与科技投资提供方向参考。设立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支撑研究项目,培育科技支撑的市场主体。对基础研究、公共领域的科技创新及产业创新典型进行示范推广,优化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市场供给。

优化旅游领域的科技创新环境。致力于创造一个自由的环境和宽容的研发氛围,借鉴工业互联网思维,通过标准化、流程化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式对数据的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进行必要的规范和伦理审查。借鉴国际经验,加强对商业模式创新、品牌创新、内容创新等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深入了解需求,理解市场,引导地方政府和市场主体重视科技创新和内容创造。鉴于旅游领域的IP创新、产品和服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往往失于知识产权保护,知识外溢性很强,政府部门需要为此构建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加快推进专业型和复合型人才培养。加强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战略合作,设立专门人才计划,面向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遴选文化和旅游科技领域的专业型、复合型优秀科技创新人才,给予研究课题支持。

版权声明:原创内容版权归新旅界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摘录或转载的第三方内容,仅为分享和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新旅界的立场,也无法保证其真实性,转载信息版权属原媒体及作者。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更多 一周热门 更多 品牌栏目
更多 文旅高层说
更多 文旅大咖说
更多 评论员专栏
  • 吴志才

    华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系教授,博导,华南理工大学广东旅游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乡村振...

  • 赵晋良

    新旅界特约评论员,暨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毕业,从事主题公园研究及相关工作12载,现就职于中国旅...

  • 余良兵

    现任永行资本董事总经理,负责消费升级各细分行业的投资。此前曾长期服务于中青旅,曾先后负责投...

  • 曾博伟

    博士,长期负责中国旅游发展战略制定、主持旅游政策研究和旅游体制机制改革工作,执笔起草众多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