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目的地 > 正文

中国“夜经济”亮起来 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

2019-07-04 15:44:07 中经文化产业

我国“夜经济”发展还存在优质供给不足、城市配套不够等短板。

夜生活的丰富程度,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座城市的现代化和活力指数。与此同时,夜间经济还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极大缓解了城市的就业压力,因此夜间经济正受到国内外越来越多城市的重视。

夜间经济(night-timeeconomy)是源自20世纪70年代英国为改善城市中心区夜晚空巢现象提出的经济学概念,是指发生在当日18∶00到次日6∶00以本地市民和外地游客为消费主体,以第三产业,如:休闲、旅游观光、购物、健身、文化、餐饮等为主要形式的现代城市消费经济。

近年来,我国各地纷纷推出相关政策,推动夜间经济繁荣发展。今年以来,我国各地“夜经济”量质齐升,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

重庆洪崖洞夜景

中国“夜经济”亮起

银联商务的数据显示,今年“五一”小长假,本地消费者和外来游客夜间消费金额占全天的29.92%,较去年同期扩大4个百分点。北京王府井、三里屯等区域18时至次日早6时夜间消费十分活跃,餐饮消费同比增长达51.3%,文化娱乐等服务消费同比增长15%以上。

中国旅游研究院联合美团点评发布数据称,2018年我国夜间餐饮消费交易额较上年增长47%,高于日间餐饮消费交易额增长率2个百分点。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的资料显示,东部城市居民夜间消费强于西部,北京与东南沿海省市最为活跃。

根据第一财经发布的一项 “知城-夜生活指数”中,夜间生活指数排名前20名城市依次为:深圳、上海、广州、北京、成都、重庆、东莞、西安、杭州、佛山、苏州、武汉、乌鲁木齐、昆明、南宁、厦门、南京、长沙、贵阳、郑州。

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专家委副主任邹统钎等专家认为,“夜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等业内人士也指出,目前我国城市夜间经济多以餐饮、购物等消费为主,企业相关投资、产品和服务供给数量及盈利水平等仍较白天有很大差距,需要政策引导和扶持。

“中经文化产业”经过梳理发现,当前我国“夜经济”发展呈现一些特点:

一、“夜经济”的消费主体是年轻人。据美团研究院发布的2018年消费数据,有1400万青年晚8时后叫外卖到办公区;中国旅游研究院的数据显示,“80后”“90后”在夜间旅游消费中的占比分别达到40.0%、19.8%;银联商务的数据显示,“80后”游客夜间消费最为活跃,消费金额及笔数均占到所有游客的40%以上。

二、“夜经济”的消费时空和内容都在延展。业界认为,我国夜间经济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起步,目前已由早期的灯光夜市发展为包括食、游、购、娱、体、展、演等在内的多元夜间消费市场。上海浦江游览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洪朝辉说,过去消费者夜游黄浦江主要是看风景,现在他们有了更多需求,如选项丰富的美食、精致的伴手礼、方便的服务设施及友好的服务人员,以及一些演出或庆典活动等。居民消费升级倒逼企业加强创新。

三、一些城市的“夜经济”呈现出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自去年8月正式开放以来,新疆国际大巴扎夜市迅速成为全疆人气最旺“深夜食堂”。民族风情的餐饮、手工艺品和建筑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首月日均客流量便突破20万人次。成都“夜经济”主打“休闲牌”;南京将丰富的夜间活动与“夫子庙—秦淮风光带”相结合,形成夜间旅游“金字招牌”;广州依托特色夜茶文化做大夜间餐饮;哈尔滨立足“冰雪大世界”等项目,引爆冬季冰雪旅游夜间消费……

各地出台政策 掘金“夜经济”

近日,上海推出了《关于上海推动夜间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围绕打造“国际范”“上海味”“时尚潮”夜生活集聚区的目标,推动上海“晚7点至次日6点”夜间经济的繁荣发展,其中“借鉴国际经验、建立夜间经济发展协调机制”被列为第一条。

其实,早在2017年上海就启动“打造具有国际消费城市特征的夜市模式”建设计划,推出能体现上海饮食文化、民俗风情且满足海内外游客多元消费需求的“地标型夜市”,形成特色街模式、餐饮集聚型夜市广场模式和文体融合型模式三大夜市模式。

北京是最有能力发展夜间经济的城市之一。2018年北京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而国际公认的发达国家人均GDP门槛是2万美元,这也意味着,北京人均GDP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另外,北京在夜间生活丰富度方面,如酒吧、夜店、24小时书店、24小时便利店及其他演出市场,都有不俗的成绩。

北京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就已经提出“出台繁荣夜间经济促消费政策,鼓励重点街区及商场、超市、便利店适当延长营业时间”,如支持建设24小时便利店,深入推进“深夜食堂”发展。北京市商务局局长闫立刚表示,北京会在今年研究出台繁荣夜间经济的相关政策,以满足市民生活需求。

此外,天津、南京、西安、成都、济南、郑州、青岛等诸多城市都已经从政府层面强调,要在“夜经济”上下功夫。

我国发展“夜经济”还存在哪些短板?

相较于消费者的旺盛需求,我国“夜经济”发展还存在优质供给不足、城市配套不够等短板。如何更好激活城市“夜经济”,让城市“夜活力”释放出更多增长动力,仍待破题。

一、优质供给不足,夜间消费“菜单”待丰富

2019年春节期间,西安“大唐不夜城”、重庆两江夜游、西双版纳“澜沧江湄公河之夜”等夜间体验项目火爆;今年元宵节,故宫首次开放“紫禁城上元之夜”活动,门票一开售便“秒光”……

夜游项目的火爆,一方面折射出现代人对夜间消费的刚需,另一方面也暴露出目前夜间消费项目还远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

以旅游为例,中国旅游研究院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近八成旅游企业夜游产品投资规模不足20%;参与调研的657家旅游企业中,72.99%的旅游企业提供的夜游产品品类在30%以下,79.24%的旅游企业夜游产品收入不足30%,夜游产品供给在数量和质量上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二、存在同质化现象,“夜经济”配套服务不足

除少数城市外,目前很多城市发展“夜经济”尚不能形成品牌特色,存在内容同质化现象。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指出,发展“夜经济”,应充分挖掘本地夜间休闲资源、场所和项目,结合自身文化特点,打造休闲娱乐项目,如苏州评弹文化、天津相声文化等,都是当地发展“夜经济”可充分结合的优势资源。

中国旅游研究院的调查显示,限制游客夜间体验的因素中,受访者担心安全问题占比49.4%,夜间交通不便占比25.8%。

汉光百货董事长王小雨认为,“夜经济”配套服务还远远不足。一方面要延长公共交通运营时间,保障消费者夜间出行,另一方面,针对餐饮等行业垃圾清运的时间也要适当延长。

三、考验城市管理,规划要先行

大城市夜间消费人、车流量都比较大,能否保证充足的停车位?部分城市公交、地铁停运时间较早,如何解决夜间出行便捷化问题?安全保障措施是否到位?如何避免光污染、噪音扰民?发展“夜经济”,考验着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

城市发展“夜经济”,需要政府加强顶层设计,提升配套服务,创造便利的产业环境。对可能存在的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问题,要加强监管,为产业良性发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提供更好的政策环境。

为发展夜间经济,一些城市正在规划先行,先行先试。

例如,上海鼓励各区建立“夜生活首席执行官”制度,编制夜生活集聚区发展规划,打造地标性夜生活集聚区。试点在部分区域增加夜间停车位、出租车候客点、夜班公交线路;北京市政府提出,将出台繁荣夜间经济促消费政策,鼓励重点街区及商场、超市、便利店适当延长营业时间;天津提出,在2019年底前打造形成6个市级夜间经济示范街区,晚20至24时放宽相关摆卖管制等……

延伸阅读

伦敦“夜经济”为什么红火 ?

在英国伦敦,夜间经济被称为第五大产业,可以提供130万个工作岗位,每年营收高达660亿英镑。其成熟的运营模式和巨大的商业潜能不仅丰富了人们的夜生活,也为英国创造了复兴城市、增长经济的多元化新引擎。

英国于1995年正式将发展夜间经济纳入城市发展战略,2004到2016年间,仅伦敦就创造了逾10万个新的夜间工作岗位,涵盖了1/8的工作岗位。2017年夜间经济占全英国GDP的6%,同年伦敦市的夜间经济收入达263亿英镑,预计到2030年将达300亿英镑。

伦敦的夜间经济主要由酒吧、饭店、音乐厅、剧院等组成。在一篇题为《为何伦敦的“夜间经济”无价》的文章中,有学者提出了伦敦夜间经济和其城市文化氛围的密切关联。

遍布大街小巷的酒吧、俱乐部是这座注重“酒吧文化”的城市发展夜间经济的主力军。在伦敦,酒吧是英国人民结束一天忙碌工作后的首选。“酒吧文化”提供的畅所欲言、结交朋友的机会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创造了轻松无负担的氛围,使英国人不惜花费更高的附加服务费也要在酒吧消费。

城市夜间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漫长的文化传承上的。伦敦大大小小的博物馆不胜枚举,近年来,也逐渐向公众开放夜间展览。据英国媒体报道,伦敦正在筹建英国首个真正24小时不打烊的博物馆。如今英国已有不少博物馆实现晚间开放,每周五延长开放时间到22时。每年的10月25-27日为一年一度的“博物馆之夜”,伦敦大小博物馆会推出不同类型的晚间活动,以展览、讲座、对话的形式一展文化魅力。

许多经典的“博物馆之夜”活动都为伦敦的夜生活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著名电影《博物馆奇妙夜》就是基于大英博物馆夜晚时的情景进行想象创作的。伦敦博物馆馆长莎伦·阿门特说道,打造夜间博物馆旨在刺激夜间经济增长,融入当地文化,“博物馆尝试要和伦敦这座国际化大都市一样,变得更加开放”。

为了能够为当地居民打造更安全的夜生活,伦敦市政府还特意成立了夜间经济活动委员会,并专门留出一个公务员岗位招聘一位夜间主管。该岗位要求应聘人深谙英国夜间经济。据悉,这位“夜间主管”年薪3.5万英镑,每周只需工作两天半,旨在“捍卫伦敦夜间文化价值,推动伦敦夜间经济发展和多样化”。

此外,伦敦市政府实施了地铁通宵运营计划,为夜间经济消费者和从业者提供安全便捷的出行保障。自2016年,伦敦政府在两年的筹备后终于实现了通宵地铁运营,伦敦的几条地铁主干线包括中央线、朱比利线、维多利亚线都在周五、周六两天开通24小时运营。目前伦敦的11条地铁线路中有5条已实现周末通宵运营。此举不仅方便了民众,也为发展夜间经济,“向世界发出伦敦进一步开放的信号”。据报道,通宵地铁计划每年能为伦敦经济带来7700万英镑收益。

伦敦的夜间经济发展汲取了城市特色文化的优势,开发了多样的商业模式,又有政府的积极推动和建设,已高居全球夜生活榜单。夜间经济已成为全球化大城市推动经济复兴,展现文化底蕴的新亮点。中国较为发达的夜间消费市场如上海、南京、北京等城市都相继推出促进夜间经济发展的政策。通过发掘城市文化内核,平衡安全与多元化的需求,城市夜间经济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时代人们对于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的经济需求。

版权声明:原创内容版权归新旅界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摘录或转载的第三方内容,仅为分享和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新旅界的立场,也无法保证其真实性,转载信息版权属原媒体及作者。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更多 一周热门 更多 品牌栏目
更多 文旅高层说
更多 文旅大咖说
更多 评论员专栏
  • 吴志才

    华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系教授,博导,华南理工大学广东旅游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乡村振...

  • 赵晋良

    新旅界特约评论员,暨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毕业,从事主题公园研究及相关工作12载,现就职于中国旅...

  • 余良兵

    现任永行资本董事总经理,负责消费升级各细分行业的投资。此前曾长期服务于中青旅,曾先后负责投...

  • 曾博伟

    博士,长期负责中国旅游发展战略制定、主持旅游政策研究和旅游体制机制改革工作,执笔起草众多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