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销 > 正文

从Outrigger度假村的社区旅游项目看公益旅游该如何操作

2017-12-07 16:13:41 新旅界 马晓婷

转变为了公益而旅游的运营模式,做到以旅游之名行公益之事,才是公益旅游发展的长久之道。

“2018年,位于斐济新加东加山谷(Sigatoka Valley)的Conua小学将有两间新教室正式向孩子们开放。”乍一看,这条新闻似乎跟旅游没有关系。但实际上,这两间小教室不仅确实跟旅游相关,还应该引起我们对于新型旅游模式--旅游+公益的思考。

\

Conua小学教室的来历

这两间新教室是斐济奥瑞格度假村(Outrigger Fiji Beach Resort)推出的社区旅游项目的产物。

超过800名游客协助建造了这两间教室。而这些原本在奥瑞格珊瑚海岸酒店(Outrigger’s Coral Coast resort)度假的游客都是自愿在游玩之余伸出援助之手。

今年11月24日,名为Honourable Aiyaz Sayed-Kaiyum的社区旅游项目在当地司法部长和经济部长的见证下正式推出。总成本10万斐济元,其中2万斐济元由Conua Old Boys Association协会筹集,用于建设成本花销。

以旅游之名行公益之事

区别于我们对于旅游+公益的传统认知,该项目不是为了公益而旅游,而更像是为了旅游而公益。

游客通过Outrigger 度假村的社区旅游项目,在周二或者周四参观学校。这是付费游览的一部分,包括往返交通、午餐和参观具有重大文化意义的塔姆尼丘陵堡垒(Tavuni Hill Fort)。游客需要做的是在度假村工程团队的指导下做一些混合水泥、砌砖或绘画等工作。

而该项目的参与费用是成人100斐济元,儿童60斐济元。这些来自游客的收入约30%用于学校运营备用金,70%用于购买材料的建筑基金。

事实上,Outrigger度假村并没有将这个项目当做是公益项目来做,反而更像是当做特色体验旅游项目来做。而且为了提高游客兴趣,还将建设教室的项目与参观景点结合在一起。这种不带强烈暗示意义的公益旅游模式,更容易令旅游活动双方(学校和游客)更加放松,更加舒适。而Outrigger在帮助当地孩子的同时,无形中在游客心里留下了善意的力量,这种力量足以成为游客再次光临的动力。

国内公益旅游尚未起步

虽然国内也出现很多公益旅行活动甚至组织,但至今仍没有哪个企业能将公益做出彩。新旅界试图联系过某专业公益旅游网站。该网站声称要将中国农村留守人员人尽其才,开发农村公益旅游模式,做“中国最有价值和最负责任的OTA”。不过遗憾的是,其网站联系方式均无人回应,微信亦是如此。

说到国内公益旅游一直得不到有效发展的原因,我们可以从B端和C端来分析。我们首先来说C端:国内游客往往将公益旅行看作是经济上的施舍或者体力上的付出。这种认知方式无论对无意参加公益旅行的游客还是认为自己已经做过公益旅行的游客都是一种误导。

与公益旅游发展较为成熟的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经济水平虽在近年来高歌猛进,但经济财富的增加与国民素质的提升并不同步。尤其是对于大多数外出度假的游客来说,他们的度假意识是“旅游就是出来放松的,何必要参与既费钱又费力的公益项目”。而“费钱费力”这个词恰当地表达了国人对于公益项目的传统印象。当国人有意无意地将公益看作是上下关系的施舍时,这种观念本身就令公益难以在旅游当中推广。

2016携程CTF中国旅行者大会,著名纪录片导演刘畅分享了自己一路旅行一路捡垃圾的公益旅行之旅。他在结束时是这么说的:“两个人的小旅行变成几千万人的大旅行,我们小小的捡垃圾行为和对公益、文化回归、环境回归的呼唤,是不是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在我们有生之年能够看到变成大众所参与的真正的活动?而且我觉得公益旅行,是一场不会终结的旅行,但是我希望它是能终结的。我希望进藏的也好,包括成都的也好,包括全国的游客都能有保护环境的意识,人跟人之间不是掠夺和索取的关系,而是互相尊重的问题。”

无可否认,刘畅所做的事是值得称赞的。但他依旧将公益旅行的落脚点放在了“公益”上,是为了公益而去旅行。这种旅行一开始就有一定暗示型的社会责任在驱使,无形中多了一丝强制性。而人类的天性是,面对强制性要求时,要么激起反抗意识,要么委屈接受,很少有人会真正开心地去做有强制性要求的事情。也就是为什么,距离这次讲话近两年的时间,依旧没有哪个旅游企业或者公益组织将公益旅游做大做强。

我们再来说B端的原因,先来看百度百科对于公益旅行的解释:“公益旅行”也叫“义工旅行”,主张旅行者在旅游中承担一些社会责任,如参与保护野生动植物,或者帮助目的地改善卫生、教育、文化状况。以旅行之名,行义工之职。再以义工之职,助需要之人。

这个解释本身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就出在企业如何去理解这个定义。

我们以上面提到的某公益旅游网站为例:打开其官网,整体页面设计跟传统OTA并无二致。唯一的区别是,其住宿价格更为便宜,旅游项目更加简单。换句话说,也就是对公众吸引力不够。那些想做公益旅游的企业明显给人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感。这种大包大揽式的发展模式,以一己之力对接旅游产品资源端和游客端,本身就有很大的发展阻力。因为在当前公益旅游企业的操作模式下,国人的普遍现状是:有能力做公益的人没有时间旅游,有时间旅游的人无意公益,那些就有时间旅游又有能力做公益的人不喜欢企业提供的公益旅游模式。这就直接导致了没有哪家公益旅游企业能够长足发展。

借力打力,发展公益旅游

就如上面提到的斐济奥瑞格度假村,其本身拥有一定的游客资源。然后以一种特色体验的方式行公益之事。而我国的公益旅游企业也可以放弃大包大揽的运营模式,以知名旅游机构(酒店、OTA等)为依托或者纽带,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推出公益项目。让游客在完全自主、轻松的心理状态下参与活动,以平等自愿的方式完成公益计划。这种借力打力的形式,不但帮助了受助方,更让游客体会到参与公益的满足感。而企业也能因此提高声誉和顾客粘度。如此三赢的运营模式方能取得长足发展。

OutriggerFiji Beach Resort总经理Peter Hopgood表示:“七年前,当我们第一次向Conua小学提出社区旅游建议时,它仅有55名学生。但从那以后,Outrigger以公益旅游的形式为学校新建了一个图书馆、一个计算机实验室、一个大型会议室和一个幼儿园。”

该度假村已经开始下一个旅游社区项目:为Conua小学新建两个教师宿舍。该项目将在今年年底前开始。

除了这些以学校为基础的社区扩展项目外,Outrigger最近还支持了一个来自美国的眼科专家团队。该团队已经为当地800多名居民进行了视力检测,并治愈了其中80多名眼科患者的视力。

版权声明:原创内容版权归新旅界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摘录或转载的第三方内容,仅为分享和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新旅界的立场,也无法保证其真实性,转载信息版权属原媒体及作者。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更多 一周热门 更多 品牌栏目
更多 文旅高层说
更多 文旅大咖说
更多 评论员专栏
  • 吴志才

    华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系教授,博导,华南理工大学广东旅游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乡村振...

  • 赵晋良

    新旅界特约评论员,暨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毕业,从事主题公园研究及相关工作12载,现就职于中国旅...

  • 余良兵

    现任永行资本董事总经理,负责消费升级各细分行业的投资。此前曾长期服务于中青旅,曾先后负责投...

  • 曾博伟

    博士,长期负责中国旅游发展战略制定、主持旅游政策研究和旅游体制机制改革工作,执笔起草众多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