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旅快讯 > 正文

圆歌·易LIFE论坛VOL.02 | 新局面下,我们如何再次把民宿当作一种叙事而非方法?

2021-01-11 11:53:56 新旅界 Jenny

真实,健康,愉悦,有温度的生产生活社区

[圆歌·易水]项目将以内部生成的方式,推出[易LIFE]生活社区。因此,在项目的建设阶段,我们希望以开放和诚恳的方式,通过徜徉于易水的行走与聊天,和不同领域的好朋友,讨论什么是“真实、健康、愉悦、有温度的生产和生活”。因此,[圆歌·易LIFE论坛]将是一个长久的对话项目;它既放松,又扎实,既放眼四海,又回归“地方”。

[圆歌·易LIFE论坛]产生的观点、情绪、想象,将滋养[圆歌·易水]项目的整个生长过程;同时,我们也想把这些聊天不加修饰地记录下来,作为中国文旅产业探索期的一个观察文本。“易”本身就有容易、快意、改变、交换等多层次的字意,这样的弹性和力量,也将始终是我们进行这个对话项目的初心。

继圆歌·易LIFE论坛VOL.01| 在易水,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房子之后,2020年12月23日,圆歌文商旅集团在袈蓝大讲堂成功举办圆歌·易LIFE论坛VOL.02| 新局面下,我们如何再次把民宿当作一种叙事而非方法?

新局面下,我们如何再次

把民宿当作一种叙事而非方法?

这期论坛,我们邀请了民宿行业的推动者、资深文旅从业者、民宿品牌创始人、资深媒体人等好朋友,在晴朗的冬日北京,重新讨论“民宿”和“宿集”这两个产品形态。他们一方面正在总结和探索民宿带动区域营销、带动消费者生活方式认知的经验和更多方法,一方面也正在试图找到新内容的火种。这次论坛里出现的有趣细节、出乎意料的数据、一些动人的案例,我们悉数纪录;让民宿再次成为强有力的叙事,也将是圆歌·易水在住宿产品上的方向。

开场嘉宾:

邹迎晞

袈蓝文化产业集团创始人

圆歌·易水项目总规划师

“在新的大背景下,田园是刚需”

圆歌·易水项目有两个大背景,一个是国家城乡融合发展实验区,一个是从景区逻辑变成了度假区逻辑。

而我希望的是,在十几个乡村和度假区的融合里,去找到一种真实的生活。在这样的探索里,我们通过塑造“新农人”来塑造乡村样本,通过打造“易水三年展”来打造田园图景。乡村样本加上田园图景,就是我们想要创造的农业文旅社区。在这样的农文旅社区之上,补充某一个垂直的特色产业,就形成社区之上的第一个项目模型;然后再变成N个项目模型。这是我们发展模型的结构。

嘉宾观点摘录如下:

夏雨清

宿集营造社发起人

“宿集的基础是轻介入、多样化、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宿集并不是简单的民宿的聚集。如果50间房都是你的,你只有1、2个客户来源,那入住率可能就差;如果是5家民宿,每家10间客房,就有5个渠道来源,入住率就上去了,每家订出4间房,就有40%入住率了。所以我们希望每一家民宿都比较轻地进入一个地方,每一家民宿都用自己的能量把你的客群吸引过来,形成一个集聚和互相导流的效应。

当你去旅行时,你的同伴不同,可能选择民宿就会不同。宿集就有这样的优势。比如黄河宿集,复购率非常高,第一年就达到百分之十几,是因为你和伴侣来时选择住这家,你和闺蜜来时可能就会选择另外一家。这是“多样化”带来的优势。

另外,宿集的形成,需要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民宿就做客房,餐厅和咖啡馆可能会选择其他品牌来做。如果没有公共业态,每家都自己做餐厅和咖啡馆,这不是宿集,只是几家民宿扎堆而已。我们做黄河宿集的时候,约定每一家都不能做餐饮。每一家做的话,每一家都不赚钱,还不如引进一家,也能养活它。

宿集最难的,不是凑几家民宿,而是定位和整体营销,这很难。

“只有长三角客群的占比降下来,

民宿才能真正成为有高认知度的消费品”

我在莫干山做民宿和在宁夏中卫做宿集时,都经历过整个区域无人问津的时期。2004年我住在莫干山的时候,有个英国老外在我边上开了个咖啡馆,他的生意惨淡到什么程度?一天只卖出两杯咖啡,一杯是我买的,一杯是我买了请他喝的(笑)。宁夏中卫呢,在黄河宿集成名之前,可能只有喜欢足球的人,知道中卫。(注:又一个夏老师式冷笑话)。

现在莫干山和宁夏中卫都很火,但大家可能不知道一个数据。在中国,整个住宿业态的规模里,民宿的规模只占到3%;民宿依然是一个小众消费产品。我们为什么要在黄河宿集引入宝马、奥迪这些品牌来做活动呢?是因为这样的客群从来没有住过民宿,但他们是最消费得起好民宿的客群,也是和民宿的生活方式理念最接近的人群;这些人会带动身边的人群。所以我们同时也在做客群扩大化的工作,把更多能够消费民宿且对美好生活有兴趣的人引入进来。

有一个2018年的统计数据,说全国85%的民宿客群来自长三角,北京不到5%;以前莫干山也是,上海客群也达到80%,现在比例已经降到50%以下了。所以长三角(这些已经习惯新生活方式)的客群比例一定要降下来,京津冀和珠三角一定要升上去,然后才能带动好的民宿成为有高认知度的消费品。

“宿集带火一个区域,带火一个城市,

带动产业,召回乡村年轻人 ”

把乡村美学民宿集合在一起,形成宿集,是人造的生态,宿集是可以人为打造的,宿集的力量,是天然的吸引力。我们把这么多的民宿聚集在一起的时候,它应该发生更大的能量,几家简单加起来,那是1+1+1=3,我希望宿集带来的引爆力是更大的一个数字,最好是大于111。民宿发现乡村的美好,可以让更多的年轻人返乡创业。

“民宿是需要情怀的”

民宿最大的一个亮点,就是它可以把城市跟乡村连接起来。我们以前的城乡是脱节的,所有乡村的人都想前往城市,城市的人又是没法回到乡村的。

传统的农业才是乡村最美的点,我们希望一家民宿就是一个链接的桥梁,把乡村最美好的东西带入城市,把城市的人吸引到乡村,乡村振兴才有了可能性。

只想着赚钱的民宿肯定是没有前途,尤其是现在疫情之后。民宿一定需要情怀,有使命、有理想,才能做得更好。所以我们引进民宿的时候,一定要对这家民宿做一个评判,他是不是跟风的去做网红,一定要有自己坚持的民宿,我觉得才能走得更远。我们希望和民宿和客群一起抵达不能抵达之地。

董艳丰

寒舍集团副总裁

“当前的客群是一家五口与一家七口,

今年真的完全不同”

让我感触最深的是疫情后的变化。今年我们接待的最多的是家庭客户,但今年的家庭客户不再是一家三口出游,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一家五口,甚至一家七口,更多的老年人也加入到度假的行业当中来了。

以前大家的消费观念是一家三口,也就是带孩子去玩了,老年人可能会觉得怕花钱,他们不会参与,但今年完全不一样。此外,另一部分客群,我相信以后也是未来我们最重要的客群,就是国际学校的孩子们。北京大概有110所国际学校,每一所国际学校都有一个月的时间要让孩子在外边上课的,这是一个有意思的刚需。

疫情让出国游客群倾向国内游甚至周边游,所以出现了许多精细的需求。比如,宠物友好的住宿。现在许多北京宠物店挂着寒舍的授权牌,他们给我们导流来了客人和传播量。我们的民宿可以让大家带着狗去入住,而许多民宿是拒绝的;但其实,养狗养宠物的客群往往是有消费能力也有生活方式的客群。

“北方适合做有生活感的产品”

我今年感受越发强烈,不要做在地没有的东西,大家会觉得很做作。比如下了点残雪的地方,现在的消费者也会觉得很美,而不一定非得做成滑雪场。尤其是这一代的父母,他们会喜欢让孩子多接触自然的东西,多去感受自然的多样性。南方是要去的,但北方的气候和风度也是要感受的。面对这种消费意识,四季分明的地方,反而能产生好的体味。比如圆歌·易水项目,我看到有个子项目,是试图把一个北方小村庄做成产品;我觉得这种完整的、不同于城市的真实生活,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苏林祥

西坡集团合伙人

“我们总结了100多条经验,

包括阿姨的需求”

民宿可以成为产品,也可以成为作品;尽管没有一个清晰的节点,但这个时代的民宿产品一定会再经过一轮洗礼的。我的工作有很大部分负责前期开发,这一年我大概飞了15万公里,就是说中国的乡村我去了非常多,基本就是所有省份和地级市我都去过了。

我看到了很多产品,他们的大概念和大图景看起来都不错,资金投入也不少,甚至有些投入很夸张;可是很多产品就是完全不对。我觉得这里面有太多,只有经历过十几年运营,才能恍然大悟的细节。比如图纸很优秀,但在施工中一个油漆颜色调不对,你这个空间的气场就错了。我觉得前期最值得投入时间的就是,你要考虑,问题会出现在哪些地方,我想这也是夏老师说的,“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运营里要考虑的细节就更多。西坡的运营,我们大概总结了100多条成文的经验,而且不断在迭代。我们的小伙伴,甚至是每一个阿姨的需求,都在我们的经验清单里。包括刚刚董总有讲到,大床房还是双床房的问题;其实我们也有灵活的考虑,我们的每间房基本都是双床,但都可以合并为大床。这样的细节,三天三夜都说不完。

“当然,人情味还是根本”

在民宿这个行业,经验再多条,但还有一个根本,我觉得是人情味。西坡是第一个提出“正规不正式”这样一个管理理念的品牌。我们制定了很多的标准,从民宿行业来看,我们算是标准化做得很全面的。但这个品牌今天已经走了11年了,我们在人情味上依然很坚持。

比如员工90%以上是本地的,比如我们一直在推动和设计的农副产品,再比如我们有个小小的公益基金叫山乡天使计划,对所在乡村和在地农户提供可持续的帮助。有个好玩的故事,酒店的阿姨给客人端鸡汤,大拇指有时候会有一点不小心搁在鸡汤里,客人就会提醒她,他们就很淳朴,会笑答说,“不烫不烫,都习惯了”。那一点尴尬,就被人情味化解了。

橙 子

建筑师,慢屋联合创始人。

“好的产品应该具备打动人心的力量”

“自我认可,打动人心”,就是我理解的,可以”出圈”的产品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它的落脚点在哪呢,我觉得是“相信”:自我相信,被相信。一个产品的构建者基于“自我相信”出发的真实的创作表达带出来的”产品人格“被看到,”被相信“,引发情感链接,引发共鸣,从而引爆传播,这是我看待”出圈“这个现象的隐藏逻辑。我们做慢屋大理店的时候,就遇到过这种出圈的情况。16年夏老师他们举办第一次民宿大会的时候,我们都还没有来得及关注到这件事,就被客人投上了榜单。是不是这就是产品自发地在“收买人心”呢?

我常常开玩笑说自己是业余的建筑师,兼职的创始人,不管建筑师还是创始人,都只是社会给的title,如果要给自己做一个自我定位,是“产品经理”。过去十年有一些不算完美成熟的产品,未来十年还想打造”自我认可,打动人心”的产品。

这里还想举一个极致的案例,是建筑师赵扬设计的双子客栈。当时我在海边,远远看到他们的海边工地,在一片房子里,那个巨大的双坡屋顶,一下就跳出来了,然后你就知道这个东西它肯定跟周围的东西不一样。有天我终于忍不住跑到岛上去看,它依然还是一个工地,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最后落成。但我在这个空间里面,光从外面打下来打时候,我第一时间的感受就是感动,那种感动到什么程度,就是它让我想要去占有它。好产品自己会说话,所有需要用语言去解释,阐释,注脚的内容,都离出圈差了那么一点点。

“大而化小”与“社群营造”

从市场供给和市场需求的角度来说,我认为不会再出现之前出现过的民宿的梦幻时期了,但好产品依然有机会。对于民宿进入下一个十年,在具体的产品呈现上,我们的建议都是“大而化小”,拆分成具体的、小体量的产品集群,多样化和丰富性更能碰撞出可能性。非标住宿进入下一个十年,我们想尝试的新产品,是非标的“度假村”,它和社群营造有关,是每个参与者和运营者把自己的生活进程放进去。也许未来我们大家一起还可以通过去做社群营造这种方式,重新去见证一个业态新的发展过程,这其实也是一个想起来会有点激动人心的事情。

夏 莲

《悦游》专题总监

“民宿应该像个水晶球,

还是应该打破水晶球去探索?”

我是做媒体的,工作中接触到了很多很多不同的度假项目以及酒店民宿项目。从一个用户的角度,我最在意的是入住的气场。这个东西听起来挺玄妙的,但它可能会让你马上进入到一种理想中的生活氛围里。

但这种状态,可能不是快速复制的产品能带来的。这几年民宿发展得很快,有些时候,这种快速复制,就像是几个元素加在一起,一个模式化的“网红”设计,一个主人故事,一波媒体宣传,好像就能营造一个网红民宿。我觉得讲故事本身没有问题,但故事是不是扎根在当地的土壤里太重要了。甚至,这样的一个“新故事”里,民宿到底是应该像个待在里面拍照漂亮的水晶球,还是一个被打破的水晶球呢?

我注意到,新的客群,特别希望在一趟旅行中唤新自己。除了放松之外,除了乡愁之外,也希望能在假期里获得某种能量,汲取某种技能,或结交一些志同道合的人。我觉得这是现代人更积极的一个度假需求,就是可守可攻;我可以退回去休息,也可以走出去探索更多东西。那么在这个故事里,民宿不是一个水晶球,是一个桥梁,要创造机会让客人和当地、还有周边有意思的活动产生联结。

刘大彧

中国国家地理营地 产品总监

“先做加法再做减法,

这是我们梳理地方内容的体会”

今年是《中国国家地理》成立的第 70 年,这么多年来的科学传媒经历,让我们形成了一套深度、系统、有趣的内容体系。去年开始,我们推出了中国国家地理·营地这个子品牌,想要探索如何用内容驱动旅行目的地。

关于去哪里建营地,我们也有一点自己的思考。根据中国的气候带及生态系统分布,我们选择了 50 多个典型的地理地貌单元,未来会去这些典型的地理单元构建营地。

我们的营地进入一个地方,会抛开它的行政区位名字,从大历史大地理大角度去梳理它的内容。比如我们阳山营地项目,以阳山桃子为例,我们可能会把时间维度拉到很久很久以前甚至5000年7000年前。彼时,它可能就是一个野生的果子,有点酸有点甜,被人类选择为可食用的果子。“桃”的名字是被自然和人类的共同演进给定义的,我们给了它一个更大的自然观和历史观,再去梳理桃文化,桃木、寿桃等等——最后一点点缩减,产品化它。

我们在落地营地产品前,我们会和很多知识大V合作,去建立独有的体系,也会去找在地的科普团队,非遗传人等等,去大量吸取他们的经验。整个过程,我们都是先做加法再做减法,这些内容吃透以后,我们才会进一步去做体验设计。

圆歌·易LIFE论坛VOL.02参会嘉宾合影

标签: 圆歌 易life 民宿
版权声明:原创内容版权归新旅界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摘录或转载的第三方内容,仅为分享和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新旅界的立场,也无法保证其真实性,转载信息版权属原媒体及作者。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更多 一周热门 更多 品牌栏目
更多 文旅高层说
更多 文旅大咖说
更多 评论员专栏
  • 吴志才

    华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系教授,博导,华南理工大学广东旅游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乡村振...

  • 赵晋良

    新旅界特约评论员,暨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毕业,从事主题公园研究及相关工作12载,现就职于中国旅...

  • 余良兵

    现任永行资本董事总经理,负责消费升级各细分行业的投资。此前曾长期服务于中青旅,曾先后负责投...

  • 曾博伟

    博士,长期负责中国旅游发展战略制定、主持旅游政策研究和旅游体制机制改革工作,执笔起草众多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