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融资 > 正文

住宿行业重大整合 OYO酒店完成对住宿品牌千屿100%股权收购

2019-03-26 10:09:20 36氪 茉小莉

千屿的业务、运营、财务、战略、团队均维持原状、独立发展。

日前连锁酒店品牌 OYO 酒店关联公司欧游(上海)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OYO 酒店”)已经完成了对住宿品牌千屿母公司北京贝壳友家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千屿”)的100% 股权收购,交易金额不详。

据双方表示,此次交易完成后,欧游合伙人 &CFO 李维出任贝壳友家执行董事,欧游印度母公司 OYO 创始人 & 董事长Tejpal Anuj(特杰帕尔·阿努伊)任贝壳友家监事,贝壳友家创始人甘宜哲仍任 CEO 一职。千屿的业务、运营、财务、战略、团队均维持原状、独立发展。

此前,36氪多次报道过OYO酒店和千屿。二者的商业模式非常相近,主要做经济连锁酒店市场的“存量改造”,依靠特许经营、委托管理模式,快速获取房源、轻度改造后换上统一的门牌,进行统一的管理运营。

该模式类似于住宿领域的滴滴/Uber,他们不建设酒店、不自持物业,仅筛选改造存量单体酒店,对原有门店进行标准化升级改造,提供后续运营管理和员工培训等服务。相比于原先品牌连锁酒店6-12 个月选址、建设酒店的时间周期,和中小单体酒店个体户式的经营方式,OYO 和千屿给行业带来的改变是巨大的。

贝壳友家成立于2017年8月,2018年4月推出千屿品牌,曾经先后获得高榕资本、真格基金、元璟资本及滴滴投资人王刚等多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数千万元。截至2019 年3月,千屿已进入全国近百个城市,累计在线客房2万间。

OYO酒店此前获得来自软银愿景基金、华住酒店集团、VentureNursery、Lightspeed 等机构的4.5 亿美元融资。截至目前,OYO 累计融资金额超过 10 亿美元。扩张速度上,OYO则一路高歌猛进,2017年11月OYO酒店进入中国市场,截止 2019 年 2 月 28 日,共进驻 298 座城市,上线超过 7400 家酒店,客房共计逾 34 万间。

从房间数量和扩张规模方面找参考系的话,成立14年,并于 2010 年美股纳斯达克上市的华住集团,旗下拥有包括汉庭、全季、宜必思、桔子水晶等子品牌,目前客房共计 42 万间。如果抛开盈利情况,按照OYO 的扩张速度和融资并购方式,OYO 酒店的体量和增长速度远超此前的连锁酒店业态。

在过往的采访中,OYO 酒店合伙人李维和千屿创始人甘宜哲,均向36氪表达过,看好未来数年中国酒店行业存在的结构性机会 —— 单体存量酒店的品牌化。

在近期采访中,甘宜哲告诉36氪,“从 2005 年开始,汉庭和 7 天的诞生,标志了经济型酒店的‘黄金十年’,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成就了中国酒店业的四大连锁,单体酒店跟随者也借此野蛮生长,由此带来‘品牌化程度极低’的行业后遗症。”

数据显示,截止 2017 年,统计在册的经济型酒店品牌化程度约为 21%,实际数字可能更低。对比来看,美国酒店业的品牌化却高达 75% 以上。21% 和 75% 之间的巨大差异,是被扭曲、忽略的供需关系。

甘宜哲表示,“这是一场涉及数千亿市场的行业生态迁徙。可以断言,5-10 年之后,所有的单体酒店都会被标准化改造或淘汰,并进一步演变成 70% 品牌化酒店和 30% 个性化酒店的最终格局。”

但提到和传统酒店集团对比时,甘宜哲强调,“千屿的初衷并不是颠覆传统品牌酒店,而是帮助单体酒店完成优胜劣汰和新陈代谢,正如滴滴并没有消灭出租车或租车行业,相反,被滴滴消灭的,恰是那些安全硬件不达标的营运私家车。”

以下为贝壳友家 CEO 甘宜哲所述原文:

千屿成立于 2017 年 8 月。

过去 20 个月,千屿从一个校园小作坊,成长为拥有六个子品牌,数百名全职员工的酒店管理集团,伴随着的,我也投身酒店行业近两年有余。在这期间,我曾至少上千次以一个互联网人&创业者&年轻人的视角跟诸多身边朋友以及更多酒店行业的朋友们解释千屿创立的初心。毕竟几乎所有人都想弄清楚——一个从北大法学院毕业的最佳辩手,不去做律师却跑来搞酒店的原生动力究竟是什么。

今天开始抽空写下这一系列文章,就是希望能把这些原因记录下来。眼下的是,它可以作为公司的培训素材亦或是外人了解公司业务的一个提示;长远的是,作为一个酒店从业者,我真诚且迫切的希望更多的人关注这个传统的行业,投身改变。不论是否与我们一道,于我而言,这都是件快乐而富含意义的事情。

一、

我相信创业者的愿望都是单纯一致的,既然创业,就是要做百亿美金的公司,做变革行业、改变人们生活的公司。在这个大愿望的驱使下,我们不仅要选择一个相对大且上升的行业,更要在这个行业发展的历史进程和现状中,找到“结构性调整的机会”。我重点强调这个词“结构性机会”。

一个简单的机会是没有办法成就一家伟大公司的,有且只有“结构性机会”可以。而在我眼里,酒店行业就是一个在未来五年时间里,即将密集发生结构性调整的行业。对于创业者来说,这是多么美妙的波澜壮阔。

二、

这份结构性机会,也同样是千屿创立的初心 —— 单体存量酒店的品牌化。

中国现代酒店业起源于 1978 年,直到上世纪 90 年代,中国酒店业大致只有豪华酒店和招待所两种业态。2002 年,携程的创始人们从平台数据预先感知到消费者的需求升级,如家与经济型酒店的概念应运而生。从 2005 年开始,汉庭和7天的诞生标志了经济型酒店的“黄金十年”。与中国几乎所有行业初期的发展经验一致,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成就了中国酒店业的四大连锁,也成就了更多单体酒店跟随者的野蛮生长。这轮大跃进式的发展,给行业带来的第一个后遗症就是极低的品牌化程度。明确数据显示,截止 2017 年,统计在册的经济型酒店品牌化程度约为 21%,实际数字可能更低。

而与此同时,美国酒店业的品牌化却高达 75% 以上。品牌意味着保障和标准化,在以商旅和本地消费者为主要客群的酒店行业,消费者对标准化的需求远大于个性化,除此之外,基本的卫生安全和服务的保障,是所有人的基本诉求。但在很长一段时间,20% 对比 75% 的巨大差异被扭曲的供需关系掩盖,直至黄金十年结束。

2015 年并不是一个公认的黄金年代结束的时点,但在 15 年前后,两个明显的拐点已经到来。其一是增量时代的结束,在城市的核心区位,优质新增物业变成了极度的稀缺资源,大量物业已经掌握在存量业主手中;其二是供需平衡点的到来,卖方市场逐渐向买方市场转变。16、17、18 年,已经供应过剩的经济型酒店体量还以 6-8% 的速度增长,事实上,从全局来看,中国经济型酒店目前已经面对近 30% 的供应过剩,平均租出率也只有可怜的 46%。

竞争加剧,首先受到冲击就是单体的存量酒店。没有品牌的背书和品牌向下一整套的标准体系,单体酒店在运营管理、销售、会员体系方面的缺陷被竞争放大,成为消费者眼中没有保障的“黑店”,经营每况愈下。野蛮生长以跨越供需平衡点为结束的标志,登场的便是标准化、工业化取代小作坊的变革时代。

三、

针对存量的单体酒店,建立一套筛选逻辑,为达到硬件标准的酒店提供包括运营管理、渠道销售、会员体系等一整套品牌化服务,这便是千屿品牌的商业逻辑。正如滴滴将符合要求的营运私家车变成平台上的专车并加以高标准管理一样,千屿将硬件达标的单体酒店纳入千屿品牌体系,并接管运营,为消费者提供标准化和更有保障的服务,推动“单体店”向品牌店进化。

这无疑是中国酒店行业体量最大的“结构性机会”。单体酒店的房间体量近 1300 万间,可以断言,5-10 年之后,所有的单体酒店都会被标准化改造或淘汰,并进一步演变成“70% 品牌化酒店,30% 个性化酒店”的最终格局。

这是一场涉及数千亿市场的行业生态迁徙,而且因为“千屿”之类的品牌只筛选和改造酒店并不建设酒店(如同滴滴不造车只筛选车),培训翻牌之后一个月内即可完成上线,相比于 6-12 个月建设酒店的长周期,改变将以酒店业过去难以想象的速度发生。并且品牌化可能引发的规模效应并不比任何一个平台型公司差。千屿这种非标准的品牌将慢慢成为消费者的“第二选择”,截下了原本流向单体酒店的流量。与此同时,单体酒店则面对一个现实的命题——跟品牌合作继续生存,或死于流量匮乏。

所谓“第二选择”是因为千屿的初衷并不是颠覆品牌酒店如汉庭、如家,而是帮助单体酒店完成优胜劣汰和新陈代谢,正如滴滴并没有消灭出租车或租车行业,相反,被滴滴消灭的,恰是那些安全硬件不达标的营运私家车。

从消费者端看起来,“千屿们”更是一个提供标准服务的代运营方而非酒店建设方,每一家千屿门店不一定长一样,但基础的服务保障却是一致的。恰似快车各不相同,但司机的管理是统一且标准化的。

除去滴滴预定平台化与千屿资产品牌化两个行业的结构性不同,存量酒店品牌化的机会,像极了私车专车化。“做中国酒店业的滴滴”,并非妄言。

四、

总结起来,单体存量酒店品牌化,是中国业未来 5-10 年最为波澜壮阔的“结构性机会”,错过这个机会,你将错过酒店业的一个时代。

我并没有兴趣去跟各位分享千屿是如何盈利、如何成长以及如何面对竞争的,因为懂创业的人知道,这些事情,都在以月甚至周为单位在不断迭代。我讲述的是一个行业的发展历程,一些事实的数字,一些人的需求的改变。我希望告诉大家的则是,如果你是一个有创业热情的人,请一定确认自己正在经历一个结构性调整的时代,追随一个能够提前感知时代浪潮的团队,因为唯有这样,我们才可能成为“可以改变世界的人”。

下一篇,有时间我会跟各位讲讲中国酒店业另一个结构性机会——中端酒店,以及关于在中端酒店红海市场中如何破局的思考。

我的目的只有一个,希望更多人关注酒店业,鼓励更多优秀的、有激情人的参与酒店业,不论是否是与我们一道,这都是我作为一个酒店人,最乐意见到的事情了。

甘宜哲

2019年3月6日于燕园

版权声明:原创内容版权归新旅界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摘录或转载的第三方内容,仅为分享和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新旅界的立场,也无法保证其真实性,转载信息版权属原媒体及作者。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更多 一周热门 更多 品牌栏目
更多 文旅高层说
更多 文旅大咖说
更多 评论员专栏
  • 吴志才

    华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系教授,博导,华南理工大学广东旅游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乡村振...

  • 赵晋良

    新旅界特约评论员,暨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毕业,从事主题公园研究及相关工作12载,现就职于中国旅...

  • 余良兵

    现任永行资本董事总经理,负责消费升级各细分行业的投资。此前曾长期服务于中青旅,曾先后负责投...

  • 曾博伟

    博士,长期负责中国旅游发展战略制定、主持旅游政策研究和旅游体制机制改革工作,执笔起草众多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