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目的地 > 正文

略论如何发挥古建筑在文旅开发中的作用

2019-11-29 10:24:52 新旅界 田春生

古建筑是文旅开发中的宝贵资源,随着文旅融合的路子越来越宽广,形式越来越默契,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古建筑的前世今生

古建筑的定义:从时间和年代上划分,泛指百年以上,民国以前的公共和民用建筑,其范围包括:宫殿、民居、塔院、庙(祠)堂、陵墓、城堡、桥梁、园林、石窟、牌坊、雕塑等类型。我国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古建筑不仅提供了古人生存繁衍的空间,而且展示了卓绝的创造精神,凝聚了非凡的智慧结晶。今天留给世人的一件件瑰宝,是我们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见证,是中华文化的大积存、美写照。

古建筑的价值自不必多言:历经多少年的沧桑变迁、风雨剝蚀、雷电侵袭、兵燹战火而留存至今,因此显得弥足珍贵。文物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是文旅融合的重要载体之一。它具有唯一性、独特性、不可替代性、不可复制性的特点。它是中国历代能工巧匠为我们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具有历史、文化、科学、经济、社会、精神、艺术、旅游等多方面的研究和利用价值。

古建筑同许多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如三国魏蜀相争的“剑门关”,北魏孝文帝与“云岗石窟”,北宋杨家将抗辽的“三关”,山西大同的焦山“石窟”,山西洪洞广胜寺与“赵城金藏”,现代的“卢沟桥”事变,“平型关”大捷,“长城”保卫战等等;还与古代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联系在一起,如鲁班修筑“赵州桥”(实际为隋朝巧匠李春),龙与“屋脊兽”,吕洞宾与“永乐宫”,“女墙”的典故,孟姜女哭“长城”,包拯与“开封府”,孔子与“三孔”,老子与“河南鹿邑老君台”,许、白情连的“雷锋塔、金山寺、断桥”等等。

我国古建筑特有的框架式结构,庭院式布局,屋顶形式有:庑殿、歇山、悬山、攒尖、囤顶、卷棚等多样化;彩色琉璃的装饰等等;流传至今,史迹斑斑,在今天开发文旅产业的大形势下,不仅具有保护和开发双重性的特殊意义,而且通过实践与探索,让古建筑更好地发挥其独特效用,尤其是能让年轻一代通过参观、游览、体验、感受,深度了解、触摸、探究、领会其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应当说善莫大焉!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物质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人民对文化的需要将更为迫切。古建筑在新时期又担当起充实文旅产业、彰显文化内涵这样一个新的历史使命。古建筑就像一本活着的教科书,用它的存在,刻画出建造年代的风土人情、历史变迁。古建筑不仅是考古学的无价之宝,更是当今世界的文化遗产。古建筑自身具有传奇色彩的文化,独特的气息,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去观赏,如果一个旅游目的地拥有独特的古建筑,那么该古建筑会在目的地形象中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成为旅游目的地吸引物的标志性建筑。

如四大佛教圣地(五台山、普佗山、峨眉山、九华山);

四大石窟(云岗、龙门、敦煌、麦积山);

四大名楼(岳阳楼、黄鹤楼、鹳雀楼、滕王阁);

四大名塔(嵩岳寺塔、崇圣寺塔、释迦寺塔、广胜寺塔);

四大名桥(广济桥、赵州桥、卢沟桥、洛阳桥);

四大古镇(朱仙镇、佛山镇、景德镇、汉口镇);

十大名关(山海关、潼关、嘉峪关、居庸关、友谊关、雁阳关、玉门关、山海关、雁门关、嘉裕关);

十大古城(平遥、丽江、荆州、徽州、青州、襄阳、阆中、凤凰、大理、台儿庄);

以及故宫、布达拉宫、天坛、清西陵、长城、尧庙、孔府、灵渠、都江堰、兵马俑、天台寺、南禅寺、乐山大佛、皇城相府、张壁古堡、秦始皇陵等等,不胜枚举。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这些名胜古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外友人纷纷前来参观游览,为促进文化旅游交流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与此同时,随着全域旅游的逐步深入,也带动了城市公路交通和服务行业的迅速发展。

毋庸置疑,古建筑的保护是第一位的,没有保护就没有开发,其次它是发展文旅业重要的物质基础和历史文化载体。保护和开发既有相互促进的作用又有相互矛盾的一方面。如何兼顾两方面,做到相融共促,实现社会和经济效应的统一,可以说既有成功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

古建筑大都由文物部门负责进行保护、管理,从保护的角度出发,应当是人越少越好,而将古建筑封门关闭,又达不到旅游的目的,这是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个矛盾。如今文旅融合,各地各部门都在进行有益的探索实践,如故宫博物院采取限止人流的措施,深度开发文创产品,不啻为一种有益的尝试。有的古建筑为主要吸引物的景区,比如山西的释迦寺塔(应县木塔)采取有限度的开放并通过科技手段使游人可以间接观赏古建筑精湛工艺的方式,达到了保护与开放的双重目的。

同时我们也看到:云南的丽江古城,山西的乔家大院以及国内一些古建筑为主要吸引物的景区过度商业性开发,错误的定位、利益的纠葛,使本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湮没在人声喧嚣和铜臭弥漫之中,损害了古建筑固有的韵味,破坏了游客对于古建筑的审美观,应当引以为戒。

如何发挥古建筑在文旅开发中的作用

古建筑在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过度中,应当扮有什么样的角色?古老的沉重感如何潜移默化赢得游客青睐?如何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我们在市场实践中看到:以古建筑为主要吸引物的景区,不缺文化内涵,以古建筑为魂,以山水园林景观为辅,形成了很好的业态互补,而从市场细分着眼,由于中老年人的生活阅历、喜好心理特点和消费习惯,决定了游众过去是以中老年为主,现在和将来也是以中老年为主,而作为消费主体的年轻游众由于生长的年代和生活氛围所致,受到西方娱乐文化的影响,现代网络游戏的盛行,则锺情于自由、随意、娱乐。

古建筑都有建筑特点、历史故事,有的还是世界文化遗产,专业性较强,涉及到文物、雕塑、绘画、历史、建筑、宗教、风水等知识,往往通过短时间的观看和导游简单的讲解,不一定能了解那么透彻清楚,而且一说到古,自然会涉及到一些历史知识、专业术语,游客尤其是年轻游众虽然心里充满崇敬、膜拜的感觉,却无形产生一种时代距离感和心理沉重感。往往有这种情形出现,文物、古建专家认为至宝的东西,却引不起人们的共鸣,还会在某种程度上使年轻游众望而怯步。从而导致游客参与度低、缺乏体验收获、影响到古建筑旅游资源的吸引力。

那么就带来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让古建筑发挥应有的作用?既不应该是干巴巴的说教,也不应该是体验不到,感觉冷冰冰“圣物”,而应该是从人们乐于接受的方式入手,借助一定的艺术表现形式、科技手段,形象地呈现出来。古建筑同当地的历史变迁、人文典故、民俗风情、宗教信仰密不可分,旅游的其中一项功能就是满足人们探秘索幽的愿望,是让现代人能心灵触摸、感受、体验、领会到并且消化了的精神食粮,因此再现古建筑风貌,结合当地生活的场景,浏览之余自然产生一种民族的自豪感,从中获得教益。试想,如果我们迈入一扇扇陈旧古老的门槛,仅仅是眼观尘封已久的一尊尊塑像,或者顶礼膜拜纪念帝王将相、古代圣贤、佛祖禅宗的庙堂碑塔,除了敬畏还能感受到什么?

现时的旅游消费,正处于观光、休闲、度假多元化并存的时候,供给侧市场上百花齐放并且充满激烈的竞争,山水型、文化型、复合型、娱乐型异彩纷呈,加之乡村旅游、民宿旅游、探险旅游、房车旅游、美食旅游、无景点旅游等以及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项目,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

随着中国中产价层的大量产生和老龄化社会的迅速到来,休闲、体验、康养式的旅游逐步成为新追求,围绕古建筑的文旅开发无疑应当适应这种市场的变化。古建筑所处的地域或者位置,一般来讲都有风水讲究和历史渊源,我们的先人绝对不会无缘无故地将建筑物随意地建在何处。从文旅开发的角度讲,资源永远是第一位,策划次之,打造、运营再次之,几项因素互为倚重、互为影响、互为制约着。所以,古建筑得天独厚的禀赋,犹如产自原产地的食材,如果没有高明大师与众不同的技艺不可能烹制出享誉人间的“名菜”来,反之若没有质量上乘的食材,即便是高明的厨师也会“巧妇难为”,菜便索然无味、差强人意。

广胜寺飞虹塔(来源:广胜寺公众号)

本人曾看到许多优秀的古建筑文旅资源,包括许多文化性景区,例如山西洪洞的广胜寺飞虹塔,被称为中国最美的宝塔,通身琉璃装饰,晴空朗日之时,明月皎洁之夜,一柱擎天,翩若飞虹,且有称为国宝的“赵城金藏”为其壮色增辉,但参观游览的游客却不是很多,经济效益自然泛善可陈。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作为供给侧一方来说,显然存在许多需要改善的地方,比如:做过相应的市场调研没有?是知名度、宣传力度、角度方面的原因?还是交通区位的原因?抑或是内涵挖掘的不深、不够,缺乏让游客向往、驻足的热点?怎样与相关景区形成互补,导引客流?怎样解决客源地的开拓?是不是可以尝试向境外旅游者尤其是信奉佛教的国家进行市场主推?

这里面有许多创意的思维有待发掘,有许多开发空间尚待拓展,所以说,不是文化如何深厚就可以吸引游客前来,深厚的文化应当以某种游客感知到、体验到、领会到的方式展示出来,文化才有实际意义,古建筑才能实现其价值,否则只能“守着金饭碗没饭吃”。

古建筑的修复,历来有着两种方法:一种是使用现代材料、工艺、技术,来体现古建筑的风貌,现在许多旅游景区均采用这种方式,游人至此,建筑物从外形上似乎更适应现代人的审美观,像北京的八达岭长城、山西右玉的杀虎口关城等;另一种是完全保留古建筑遗迹,呈现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像宁夏的镇北堡、山西大同的得胜堡等,似乎更能引发人们思古之幽情。其孰优孰劣,等待由市场检验,本文不作解释与评价。

古建筑在文旅开发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毋庸置疑,古建筑以独特的资源禀赋,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以当今文旅业开发最成功的两个案例来说明,一是浙江乌镇,二是北京古北水镇,无不是以古建筑(仿古建筑)为魂,以特色水文化为内涵,运用得当,挖掘至深,从而较好地把古韵的悠长与现代生活的元素巧妙地结合起来,形成对比与和谐,构成了一条递度的历史脉络,加上精心打造,科学管理,规范运营,游人至此,鉴古尝新,回味体验,复游夜游,乐不思归。

这里还应当提到仿古建筑。

仿古建筑是指用于模仿与修复古代建筑、还原历史风貌的建筑形态。仿古建筑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仿古建筑是指利用现代建筑材料或传统建筑材料,对古建筑形式进行符合传统文化特征的再创造;狭义的仿古建筑是指利用传统建筑材料,在特定范围内对古建筑进行复原,此属于文物修复范畴。仿古建筑的特性是“仿”,通俗的讲一种是“修旧如旧”,另外一种是“修旧做旧”,总之是达到复原和重现的古建筑目的。

觉山寺(来源:山西省古建筑集团)

因为历史或自然的原因,许多古城、古堡、古塔、古寺、古桥、古街等古建筑或沉埋地下或损坏殆尽,开发旅游不可能有原形存在,恢复重建成为常态化手段。笔者行走各地,见过许多蹩脚的败笔之作,概括来讲就是只有古建筑之形而无古建筑之魂,脱离人文气息,成为没有灵气、活气,空有其形而无实质内容的堆砌。自然也有许多值得称道的上乘之作,如山西古建筑集团承建修缮的山西灵丘县觉山寺,于2019年4月18日纪念“国际古迹遗址日”在清华大学举行的全国优秀古迹遗址保护项目推介会上,此项目荣获“全国优秀古迹遗址保护项目奖”,成为中国文物界最高奖项的五个古建项目之一。

觉山寺塔建于辽大安五年(1089年),为典型的辽代八边形十三层密檐式砖塔,总高44.38m。2014年9月8日修缮工程开工,于2016年竣工,使这座有着930岁高龄的元代砖塔与周边清代建筑浑然一体,寺塔座落在风光优美的山坳中,重新焕发出了神采。

各地开发文旅,都在大兴土木,仿古建筑的建设基本上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在古建筑的原址上重现(如河南的商丘古城、山东的莒国古城、杭州西湖的雷峰塔)或在古建筑的旧体上进行(如上述的灵丘觉山寺塔),另一种是无中生有,选择一块地方,进行仿古建筑的建设(如山西广灵九龙山极乐寺),此寺庙大雄宝殿是目前国内唯一的全木结构宏大建筑,虽然耗时耗力耗资巨大工程未完(前后10余年、近百亿元),但其端倪已现,雄伟且庄严。

商丘古城(来源:商丘古城旅游)

古建筑的开发、利用,除了供游人参观游览之外,衍生产品的设计开发是一条拓展的路子。据资料显示,国外一些景区除门票外的收入占到百分之五十,而我国故宫博物院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实践,据原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透露:2017年故宫文创产品收入达15亿元,以故宫为主题文创产品种类已突破1万种。故宫文创的走红,也点燃了各地、各景区开发文创产品的热情。其它包括围绕古建筑历史故事的影视剧创作制作,旅游商品的创作制作,都有着广泛的开发空间。

古建筑与诸多配套因素的兼容并蓄

单就古建筑而言,如果没有相关配套因素的映衬、互补,在文旅开发中则失于单薄,流于古僻。这些因素包括:保护措施、生态状况、卫生环境、植被涵盖、空气质量、交通区位以及宣传手段等。如山西云岗石窟,国家5A级旅游景区,地处煤城大同,过去因煤炭为主的经济格局,景区紧靠运煤公路,车来车往灰土飞舞,石窟蒙尘,环境恶劣,使游人游兴锐减,近几年经改造后的云岗石窟,周边环境焕然一新,佛相颜净,建筑俨然,天蓝水碧,明珠熠然。又如作为晋商文化传奇的山西祁县“乔家大院”,古朴的北方院落,如果没有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电视剧《乔家大院》热播后,形成的广泛宣传效果,如何能引得南来北往的游客趋之若鹜?其也成为因影视剧而爆红的旅游景区之一。

相反笔者曾经考察、游览过一些古村落景区,陈旧的古建筑院落,散发出霉味的气息,古则古矣,远则远矣,缺乏讲故事的能力,毕竟缺少了旅游应该给人带来愉悦的感官享受,另外交通的不便,配套设施的缺乏也使游人的感受大打折扣,如此怎么可能留住客人?又怎能让人再次复游?

中国古建筑特有的神韵和结构形式、营造特点,彪炳世界建筑史,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天的城市、乡村建设、文旅产业开发中,古建筑(仿古建筑)一方面承载着传承文化、延续历史的社会作用,另一方为开展研究历史,挖掘文化提供了物质基础,无论是京派、晋派、徽派、苏派、粤派以及其它各地建筑,皆显示了不同流派的建筑风格(包括内饰、傢俱),今天的许多城市、街道、景区、民宿建筑设计,无不得益于此,从中汲取了丰富的养料。

中国的大学中有多少建筑学系?中国的中小学生中有多少建筑学后备力量?中国各阶层中有多少建筑学迷?虽然尚没有一个准确或相对准确的数据统计,但可以大胆地预测,其人数颇多,芸芸众矣。自从国家11部委联合发文开展全国研学实践活动以来,各地都陆续推进,据《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学界、旅游研究人士认为,研学行业即将处于爆发期,市场规模或会超千亿,未来10-20年都会是朝阳产业。这无疑为古建筑的利用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其形式与内容也会不断创新,适应这种形势的需求。

古建筑不应该仅仅是孤单的物质性东西,应该具有灵魂,应该反映出人的精神世界。如何让古建筑“活”起来,让它发言,让它说话,除了完美的修缮展现其精美绝伦的外表之外,还应当借助现代科技的一些手段,回溯过往社会的那些生活场景,曾经发生过的一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一些事迹表现,使今人产生向往和回味,古建筑也因此而丰满起来。还可以通过一些文学作品的演绎,书画作品的展示,戏剧、影视剧的加工宣传,文创产品的创作展示,挖掘古建筑的文化内涵,延伸古建筑的效用,继而有利于当代社会和人民。

综上所述,古建筑是文旅开发中的宝贵资源,随着文旅融合的路子越来越宽广,形式越来越默契,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简介:田春生,新旅界特约评论员,山西文旅协作联盟会长、山西翰森文旅咨询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

版权声明:原创内容版权归新旅界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摘录或转载的第三方内容,仅为分享和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新旅界的立场,也无法保证其真实性,转载信息版权属原媒体及作者。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更多 一周热门 更多 品牌栏目
更多 文旅高层说
更多 文旅大咖说
更多 评论员专栏
  • 吴志才

    华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系教授,博导,华南理工大学广东旅游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乡村振...

  • 赵晋良

    新旅界特约评论员,暨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毕业,从事主题公园研究及相关工作12载,现就职于中国旅...

  • 余良兵

    现任永行资本董事总经理,负责消费升级各细分行业的投资。此前曾长期服务于中青旅,曾先后负责投...

  • 曾博伟

    博士,长期负责中国旅游发展战略制定、主持旅游政策研究和旅游体制机制改革工作,执笔起草众多国...